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数控技术的发展及趋势 | 第11-14页 |
·数控技术的发展 | 第11-13页 |
·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数控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6页 |
·国内数控系统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6-17页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17-18页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开放式数控系统体系结构分析 | 第19-32页 |
·传统数控技术及其弊端 | 第19-20页 |
·开放式数控系统的概念、特征和评判标准 | 第20-22页 |
·开放式系统的概念 | 第20页 |
·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特征 | 第20-21页 |
·开放式系统的评判标准 | 第21-22页 |
·开放式数控系统的概念设计 | 第22-25页 |
·开放式数控系统的需求分析 | 第22-23页 |
·实现开放式数控的指导原则 | 第23-25页 |
·基于 PC 的开放式数控系统模式 | 第25页 |
·开放式数控体系结构的概念 | 第25-26页 |
·典型开放式数控的体系结构分析 | 第26-29页 |
·数控系统体系结构开放性分析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组件技术与开放式数控 | 第32-45页 |
·基于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 | 第32-35页 |
·组件的概念和特点 | 第32-33页 |
·组件化程序设计方法及特点 | 第33-35页 |
·几种常用组件模型及其比较 | 第35-36页 |
·COM 规范与实现机制 | 第36-41页 |
·COM 规范及其特点 | 第36-37页 |
·COM 实现机制 | 第37-40页 |
·组件重用与面向对象的软件重用 | 第40-41页 |
·COM 组件的开发 | 第41-43页 |
·基于 COM 组件技术开发数控系统的优势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基于 COM 技术的开放式数控系统总体设计 | 第45-52页 |
·开放式数控系统总体设计 | 第45-46页 |
·开放式数控系统的模块化 | 第46-48页 |
·系统的模块性 | 第46-47页 |
·开放式数控系统组件模块划分 | 第47-48页 |
·开放式数控系统组件间数据流的分析 | 第48-49页 |
·组件的协调管理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开放式数控系统关键组件的设计与实现 | 第52-69页 |
·通用数控代码编译组件设计与实现 | 第52-64页 |
·通用数控代码编译方法 | 第52-53页 |
·通用 NC 代码的格式 | 第53-55页 |
·通用 NC 代码编译组件的功能 | 第55-56页 |
·通用 NC 代码编译组件的设计 | 第56-60页 |
·通用 NC 代码编译组件的实现 | 第60-63页 |
·设计通用 NC 代码编译组件的注意点 | 第63-64页 |
·插补预处理组件的实现 | 第64-68页 |
·插补预处理组件的功能 | 第64页 |
·插补预处理组件的设计 | 第64-67页 |
·插补预处理组件的实现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开放式数控系统原型机开发 | 第69-81页 |
·印制板数控钻铣床的设计要求 | 第69-70页 |
·功能特点 | 第69-70页 |
·设计指标 | 第70页 |
·印制板数控钻铣床的机械平台 | 第70-71页 |
·印制板数控钻铣床的控制结构 | 第71-72页 |
·印制板数控钻铣床软件结构及其实现 | 第72-77页 |
·软件结构 | 第72-74页 |
·关键模块的实现 | 第74-77页 |
·印制板数控钻铣床控制系统的软件运行 | 第77-78页 |
·数控钻铣床控制系统软件的启动 | 第77页 |
·数控钻铣床控制系统软件的运行 | 第77-78页 |
·系统调试及结果分析 | 第78-80页 |
·运动控制卡调试 | 第78-79页 |
·伺服电机驱动器测试 | 第79-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工作总结 | 第81-82页 |
·工作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