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宋:北宋(960~1127年)论文

范仲淹行政改革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19页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选题目的第10页
     ·研究意义第10-11页
   ·研究综述第11-17页
     ·台湾学者范仲淹研究综述第11-12页
     ·大陆范仲淹行政改革思想研究综述第12-17页
   ·论文的研究方法第17-18页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第17页
     ·文献分析方法第17页
     ·归纳分析的研究方法第17页
     ·个人与时代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第17-18页
   ·论文的创新点第18-19页
     ·提出了范仲淹较为系统的财政改革思想第18页
     ·探究范仲淹行政改革思想的哲学基础第18页
     ·探索范仲淹行政改革思想的特点第18-19页
第2章 范仲淹行政改革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第19-24页
   ·积贫积弱的赵宋王朝内部矛盾激化第19-22页
     ·吏治败坏导致政治危机第19页
     ·崇文抑武导致军队战斗力不强第19-20页
     ·四冗为患凸现经济弊端第20-21页
     ·赋役不均诱发社会动乱第21-22页
     ·不思进取彰显仕风衰落第22页
   ·愈演愈烈的民族危机日益深化第22-24页
     ·西夏骄横跋扈第22页
     ·北辽趁火打劫第22-24页
第3章 范仲淹行政改革思想的哲学基础及行政改革实践第24-31页
   ·范仲淹行政改革思想的哲学基础第24-28页
     ·"天地人三才一体"的宇宙观第24-25页
     ·"穷神知化"的变通观第25-26页
     ·义利统一的礼义观第26-27页
     ·李觏"权变救弊"变革观的影响第27-28页
   ·范仲淹行政改革实践及其行政改革思想体系的形成第28-31页
     ·行政改革实践第28-29页
     ·范仲淹主要著作及其行政改革思想体系的形成第29-31页
第4章 范仲淹整顿吏治的改革思想第31-42页
   ·严肃路径,选拔贤才——选任思想第31-35页
     ·抑制恩荫任子制度第31-33页
     ·"德才兼备"的选才标准第33-34页
     ·分层举荐地方官吏之法第34页
     ·严馆阁之选第34-35页
   ·重视官员的监督与考核思想第35-37页
     ·强化监察第35-36页
     ·加强考核第36-37页
   ·明赏罚思想第37-38页
     ·慎赏罚第37-38页
     ·重赏罚第38页
   ·"厚禄养廉"思想第38-39页
   ·"慎选举,敦教育"的养人思想第39-42页
     ·改革科举考试制度第39页
     ·兴办学校,以敦教育第39-40页
     ·对医学、武学等专门人才的培养第40-42页
第5章 范仲淹财政、军政改革思想第42-50页
   ·范仲淹财政改革思想第42-46页
     ·理财思想的内容第42-43页
     ·理财思想的实施第43-46页
   ·范仲淹军政改革思想第46-50页
     ·"修武备"思想的提出第46页
     ·军政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第46-50页
第6章 范仲淹法制改革思想第50-56页
   ·厉行法制改革的必要性第50页
   ·范仲淹法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第50-56页
     ·"慎乃出令"的立法思想第50-51页
     ·"令出惟行"的执法思想第51-54页
     ·"正名责实"的司法监督思想第54-56页
第7章 范仲淹行政改革思想的特点及其评价第56-67页
   ·范仲淹行政改革思想的特点第56-59页
     ·系统性第56-57页
     ·策略性第57-58页
     ·民本性第58-59页
   ·范仲淹行政改革思想的历史地位第59-61页
     ·范仲淹行政改革实践失败的原因第59-60页
     ·范仲淹行政改革实践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其改革思想的失败第60-61页
   ·范仲淹行政改革思想的意义第61-67页
     ·范仲淹行政改革思想对王安石改革思想的影响第61-63页
     ·范仲淹行政改革思想对当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与思考第63-67页
参考文献第67-74页
致谢第74-75页
作者简介第75-7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要理论问题的确证
下一篇:16位二阶∑-△A/D转换器中调制器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