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一体化的制度化与欧洲地区秩序的转变
中文提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导论 | 第12-19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12-13页 |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五、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第一部分: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30页 |
一、一体化及其欧洲特性 | 第19-23页 |
二、制度化与欧洲化 | 第23-25页 |
三、地区秩序的三层含义 | 第25-30页 |
(一) 秩序、国际秩序、世界秩序与地区秩序 | 第25-28页 |
(二) 地区秩序的多层性 | 第28-30页 |
第二部分: 制度主义理论与制度分析 | 第30-42页 |
一、制度主义理论概述 | 第30-35页 |
(一) 政治学中的新制度主义 | 第31-33页 |
(二) 国际关系学中的新自由制度主义 | 第33-35页 |
二、制度化分析框架 | 第35-42页 |
(一) 关于本体论的界定 | 第35-38页 |
(二) 关于认识论的探索 | 第38-41页 |
(三) 关于方法论的说明 | 第41-42页 |
第三部分: 欧洲一体化主流理论中的制度因素 | 第42-48页 |
一、新功能主义与超国家培育 | 第42-44页 |
二、自由政府间主义与制度选择 | 第44-46页 |
三、新制度主义的超越 | 第46-48页 |
第四部分: 一体化的制度化与地区秩序的转变 | 第48-70页 |
一、从战争走向和平——制度化的功能 | 第48-58页 |
(一) 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之争 | 第48-50页 |
(二) 一体化的起步与超国家规制 | 第50-54页 |
(三) 一体化的演进与安全的制度化 | 第54-58页 |
二、由冲突转为合作——制度化的影响 | 第58-64页 |
(一) 国际合作与非国家行为体 | 第59-61页 |
(二) 制度化与合作类型的转变 | 第61-64页 |
三、新中世纪主义——制度化的前景 | 第64-70页 |
(一) 新中世纪主义概述 | 第65-67页 |
(二) 制度化与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地区化 | 第67-70页 |
结语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