碛口古镇聚落与民居形态分析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 ·引言 | 第12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8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碛口古镇背景资料分析 | 第19-29页 |
| ·碛口古镇区位分析 | 第19-21页 |
| ·地理区位 | 第19-21页 |
| ·地理坐标 | 第21页 |
| ·碛口古镇自然背景分析 | 第21-23页 |
| ·地貌特征 | 第21-22页 |
| ·气候特征 | 第22页 |
| ·地方资源 | 第22-23页 |
| ·碛口镇人文背景分析 | 第23-28页 |
| ·建制沿革 | 第23-24页 |
| ·商业背景 | 第24-26页 |
| ·人文特点 | 第26-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碛口古镇聚落形态特征分析 | 第29-47页 |
| ·整体分析 | 第29页 |
| ·古镇的整体布局特点 | 第29-32页 |
| ·古镇的选址──二水一山之间 | 第30-31页 |
| ·风水理论对古镇选址的影响 | 第31-32页 |
| ·古镇的道路系统构成分析 | 第32-40页 |
| ·古镇的街道网 | 第32-33页 |
| ·街巷的演进过程 | 第33-34页 |
| ·各种因素对古镇布局及建筑的影响 | 第34-36页 |
| ·街巷的空间构成特色 | 第36-40页 |
| ·古镇中的公共建筑分析 | 第40-46页 |
| ·黑龙庙 | 第41-45页 |
| ·西云寺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碛口古镇民居形态特征分析 | 第47-74页 |
| ·碛口镇民居中典型的商宅型制分析 | 第47-54页 |
| ·窑洞原型 | 第48-50页 |
| ·窑洞拓展形式 | 第50-53页 |
| ·非窑洞建筑──木结构砖瓦房 | 第53-54页 |
| ·碛口镇商宅的功能与空间形态分析 | 第54-64页 |
| ·院落概述 | 第54-57页 |
| ·长兴店的空间组织 | 第57-59页 |
| ·巫泰店的空间组织 | 第59-61页 |
| ·广生源的空间组织 | 第61-64页 |
| ·碛口镇民居的建筑技术分析 | 第64-68页 |
| ·碛口古镇的排水与防水处理 | 第64-65页 |
| ·碛口古镇建筑群的防护处理 | 第65-68页 |
| ·碛口镇民居的装饰艺术分析 | 第68-73页 |
| ·建筑材质 | 第68-70页 |
| ·建筑色彩 | 第70页 |
| ·细部雕刻 | 第70-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第五章 碛口聚落形态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 第74-93页 |
| ·碛口古镇的保护目的和原则 | 第74-76页 |
| ·碛口镇聚落的特征与价值分析 | 第76-77页 |
| ·碛口古镇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 第77-82页 |
| ·街巷院落的保护 | 第77-78页 |
| ·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 | 第78-81页 |
| ·非物质文化的保护 | 第81-82页 |
| ·碛口古镇保护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82-83页 |
| ·碛口古镇保护与再利用规划设计 | 第83-92页 |
| ·中市街恢复设计 | 第83-91页 |
| ·保护方法及措施 | 第91-92页 |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 第六章 研究碛口古镇得到的启示 | 第93-95页 |
| 注释 | 第95-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 致谢 | 第99-10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