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 ·昆虫标本害虫种类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花斑皮蠹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分布 | 第11页 |
| ·特点 | 第11-12页 |
| ·形态 | 第12页 |
| ·生物学 | 第12-13页 |
| ·防治 | 第13-14页 |
|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 ·论文设计思路 | 第15-16页 |
| 第一章 昆虫标本害虫的种类调查 | 第16-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16-18页 |
| ·昆虫标本害虫种类 | 第16-17页 |
| ·昆虫标本害虫优势类群分析 | 第17-18页 |
| ·不同种类昆虫标本的受害情况 | 第18页 |
| ·结论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花斑皮蠹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19-36页 |
| ·研究材料 | 第19页 |
| ·供试昆虫 | 第19页 |
| ·主要仪器 | 第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花斑皮蠹的生活史 | 第19页 |
| ·花斑皮蠹生活习性 | 第19-20页 |
| ·花斑皮蠹的发育动态 | 第20页 |
| ·虫口密度对末龄幼虫化蛹的影响 | 第20-2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1-33页 |
| ·花斑皮蠹外部形态 | 第21-23页 |
| ·花斑皮蠹生活史 | 第23-24页 |
| ·花斑皮蠹越冬场所调查 | 第24页 |
| ·花斑皮蠹发生规律研究 | 第24-25页 |
| ·花斑皮蠹生活习性 | 第25-30页 |
| ·花斑皮蠹的发育动态 | 第30-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生活史及发生规律 | 第33页 |
| ·生活习性 | 第33-34页 |
| ·花斑皮蠹的发育动态 | 第34页 |
| ·虫口密度对末龄幼虫化蛹的影响 | 第34页 |
| ·讨论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温度对花斑皮蠹发育的影响研究 | 第36-45页 |
| ·研究材料 | 第36页 |
| ·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 ·试验条件的设置 | 第36页 |
| ·温度对花斑皮蠹预蛹、蛹的发育及成虫的羽化的影响 | 第36页 |
| ·温度对成虫寿命的影响 | 第36页 |
| ·温度对花斑皮蠹雌虫的产卵情况 | 第36-37页 |
| ·温度对花斑皮蠹幼虫发育的影响 | 第37页 |
| ·花斑皮蠹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测定 | 第3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3页 |
| ·温度对花斑皮蠹预蛹、蛹的发育及成虫的羽化的影响 | 第37-39页 |
| ·温度对花斑皮蠹成虫寿命的影响 | 第39页 |
| ·不同温度下花斑皮蠹雌虫的产卵情况 | 第39-41页 |
| ·温度对花斑皮蠹幼虫发育的影响 | 第41页 |
| ·花斑皮蠹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测定 | 第41-43页 |
| ·小结 | 第43页 |
| ·讨论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花斑皮蠹的温控防治研究 | 第45-50页 |
| ·研究材料 | 第45页 |
| ·研究方法 | 第45-46页 |
| ·试虫准备 | 第45页 |
| ·试验处理设置 | 第45页 |
| ·试验方法 | 第45页 |
| ·处理后试虫的饲养及死亡标准 | 第45-4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6-48页 |
| ·低温处理花斑皮蠹越冬幼虫 | 第46页 |
| ·高温处理花斑皮蠹越冬幼虫 | 第46-47页 |
| ·低温处理花斑皮蠹生长期各虫态 | 第47-48页 |
| ·小结 | 第48页 |
| ·讨论 | 第48-50页 |
| 第五章 花斑皮蠹的化学药剂防治研究 | 第50-64页 |
| ·试验材料 | 第50-51页 |
| ·供试药剂 | 第50页 |
| ·试虫及饲料配比 | 第50页 |
| ·试验仪器 | 第50-51页 |
| ·试验方法 | 第51-54页 |
| ·四种杀虫剂对花斑皮蠹的室内毒力测定及防治效果研究 | 第51-52页 |
| ·花斑皮蠹不同虫态对熏蒸剂磷化铝的敏感性 | 第52页 |
| ·甲酸乙酯对花斑皮蠹的熏蒸活性 | 第52-53页 |
| ·溴甲烷和磷化氢混用对花斑皮蠹幼虫的熏蒸毒力 | 第53-5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4-62页 |
| ·四种杀虫剂对花斑皮蠹的室内毒力测定及防治效果研究 | 第54-57页 |
| ·花斑皮蠹不同虫态对熏蒸剂磷化铝的敏感性 | 第57-58页 |
| ·甲酸乙酯对花斑皮蠹的熏蒸活性 | 第58-60页 |
| ·溴甲烷和磷化氢混用对花斑皮蠹幼虫的毒力测定 | 第60-62页 |
| ·小结 | 第62页 |
| ·讨论 | 第62-64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作者简介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