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塞通合剂治疗老年性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引言 | 第7-9页 |
| 2.受试对象和方法 | 第9-12页 |
| ·受试对象 | 第9页 |
| ·诊断标准 | 第9-10页 |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9-10页 |
| ·便秘诊断标准 | 第9页 |
| ·老年性便秘诊断标准 | 第9-10页 |
| ·中医辩证诊断标准 | 第10页 |
| ·排除标准 | 第10页 |
| ·纳入病例标准 | 第10页 |
| ·病例脱落及剔除标准 | 第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 ·临床资料 | 第10-11页 |
| ·治疗方法 | 第11页 |
| ·试验组 | 第11页 |
| ·对照组 | 第11页 |
| ·观察与随访 | 第11-12页 |
| ·观察指标 | 第11页 |
| ·症状评分 | 第11-12页 |
| ·不良反应的观察 | 第12页 |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2页 |
|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12页 |
| ·统计方法 | 第12页 |
| 3 治疗结果及分析 | 第12-14页 |
| ·病例入组情况 | 第12-13页 |
| ·综合疗效分析 | 第13页 |
| ·主证变化情况 | 第13-14页 |
| ·安全性分析 | 第14页 |
| ·复发与随访 | 第14页 |
| 4 典型病例 | 第14-15页 |
| 5 讨论 | 第15-25页 |
| ·老年性便秘的流行病学 | 第15-16页 |
| ·老年性便秘的病因 | 第16-18页 |
| ·现代医学对老年性便秘病因的认识 | 第16-17页 |
| ·中医学对便秘病因的认识 | 第17-18页 |
| ·中医辨证要点 | 第18-19页 |
| ·辨排便周期 | 第18页 |
| ·辨粪质 | 第18-19页 |
| ·辨舌质和舌苔 | 第19页 |
| ·现代医学对老年性便秘的治疗 | 第19页 |
| ·便塞通合剂立法组方依据 | 第19-25页 |
| ·历代医家对老年性便秘的认识 | 第19-21页 |
| ·老年性便秘的病机特点 | 第21-22页 |
| ·治则 | 第22-23页 |
| ·便塞通合剂的方药组成及方义解析 | 第23-25页 |
| ·药味分析 | 第23-25页 |
| ·方义解析 | 第25页 |
| 6 结论 | 第25-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26-28页 |
| 致谢 | 第28-29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29-31页 |
| 附录 老年性便秘的诊治研究慨况 | 第31-53页 |
| 1.前言 | 第31页 |
| 2.中医学对老年性便秘的认识 | 第31-38页 |
| ·病名的演变 | 第31-32页 |
| ·病因病机 | 第32-34页 |
| ·古代医家观点 | 第32-33页 |
| ·现代医家观点 | 第33-34页 |
| ·治疗 | 第34-38页 |
| ·内治法 | 第34-37页 |
| ·古代医家选方用药 | 第34-35页 |
| ·现代医家选方用药 | 第35-37页 |
| ·外治法 | 第37-38页 |
| ·古籍所载 | 第37页 |
| ·现代临床应用 | 第37-38页 |
| 3 现代医学对老年性便秘的认识 | 第38-48页 |
| ·老年性便秘的流行病学 | 第38页 |
| ·老年性便秘的病因 | 第38-39页 |
| ·诊断标准 | 第39-40页 |
| ·便秘诊断标准 | 第39-40页 |
| ·老年性便秘诊断标准 | 第40页 |
| ·老年性便秘检查方法 | 第40-42页 |
| ·排粪造影 | 第40页 |
| ·结肠运输试验 | 第40-41页 |
| ·肛管直肠测压 | 第41页 |
| ·盆底肌电图试验 | 第41页 |
| ·球囊逼出试验 | 第41-42页 |
| ·纤维结肠镜检查 | 第42页 |
| ·老年性便秘的治疗 | 第42-48页 |
| ·保守治疗 | 第42-45页 |
| ·饮食疗法 | 第42页 |
| ·良好大便习惯 | 第42-43页 |
| ·运动疗法 | 第43页 |
| ·药物治疗 | 第43-44页 |
| ·泻剂的应用 | 第43-44页 |
| ·胃肠动力药物 | 第44页 |
| ·灌肠法 | 第44页 |
| ·生物反馈疗法 | 第44-45页 |
| ·手术治疗 | 第45-48页 |
| ·出口梗阻性便秘 | 第45-47页 |
| ·直肠前突 | 第45-46页 |
| ·直肠内脱垂 | 第46页 |
| ·盆底痉挛综合征 | 第46-47页 |
| ·慢传输性便秘 | 第47-48页 |
| 4 问题与展望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