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1页 |
1 山岳风景区研究述评 | 第10-18页 |
·山岳风景区研究内容 | 第10-16页 |
·理论与方法研究 | 第16-17页 |
·山岳风景区研究展望 | 第17-18页 |
2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与意义 | 第18-21页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山岳风景区若干特征分析 | 第21-34页 |
1 景观特征 | 第21-22页 |
·自然景观 | 第21页 |
·文化景观 | 第21-22页 |
2 旅游主体特征 | 第22-26页 |
·旅游者动机特征 | 第22页 |
·客流特征 | 第22-26页 |
3 属性特征 | 第26-29页 |
·体制属性 | 第26-27页 |
·生态属性 | 第27页 |
·经济属性 | 第27-29页 |
·企业属性 | 第29页 |
4 演化特征 | 第29-34页 |
·古代旅游时期山岳风景区演化特征 | 第29-30页 |
·大众旅游时代山岳风景区演化特征 | 第30-34页 |
第三章 风景区演化的混沌学解释 | 第34-50页 |
1 风景区演化研究回顾 | 第34-39页 |
·风景区演化的状态描述 | 第34-35页 |
·风景区演化的机制研究 | 第35-38页 |
·风景区演化理论评价 | 第38-39页 |
·风景区演化理论研究展望 | 第39页 |
2 混沌理论与风景区演化 | 第39-50页 |
·混沌理论的发现与产生 | 第39-40页 |
·混沌理论的基本观点 | 第40-42页 |
·风景区混沌系统 | 第42-46页 |
·风景区演化混沌状态特征描述 | 第46-47页 |
·风景区演化混沌模型 | 第47-50页 |
第四章 山岳风景区功能演化研究——以庐山为例 | 第50-73页 |
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50-51页 |
2 庐山风景区功能演化进程 | 第51-60页 |
·隐逸名山 | 第51-55页 |
·宗教名山 | 第55-57页 |
·教育科技名山 | 第57-59页 |
·政治名山 | 第59页 |
·度假与疗养名山 | 第59-60页 |
3 庐山风景区功能演化的混沌学解释 | 第60-68页 |
·庐山风景区功能演化分形特征 | 第60-61页 |
·庐山风景区功能演化的混沌状态 | 第61-68页 |
4 结论与启示 | 第68-73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启示 | 第69-73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73-76页 |
1 关于风景区演化状态 | 第73页 |
2 关于风景区演化机制 | 第73-74页 |
3 关于山岳风景区一般特征 | 第74页 |
4 关于山岳风景区功能演化规律 | 第74页 |
5 关于山岳风景区功能演变与混沌预测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附:本人在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论著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