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引言 | 第1页 |
| 2. 问题提出 | 第9-11页 |
| 3.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 ·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与界定 | 第11-13页 |
| ·公务员 | 第11页 |
| ·素质 | 第11-12页 |
| ·公务员素质 | 第12-13页 |
| ·有关公务员素质的研究 | 第13-20页 |
| ·有关公务员素质构成的研究 | 第13-16页 |
| ·有关公务员素质提升策略的研究 | 第16-20页 |
| ·以往研究的不足 | 第20页 |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0-21页 |
| ·理论意义 | 第20页 |
| ·实践意义 | 第20-21页 |
| ·研究设计 | 第21-22页 |
|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4. 研究I:外部公众对北碚区区级机关公务员素质的评价 | 第22-29页 |
|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 ·被试 | 第22-23页 |
| ·材料 | 第23-25页 |
| ·程序 | 第25页 |
| ·结果 | 第25-26页 |
| ·外部公众对公务员各项素质及素质总体情况的评价 | 第25页 |
| ·外部公众对公务员各项素质评价的方差分析 | 第25-26页 |
| ·讨论 | 第26-29页 |
| ·外部公众对公务员素质的整体评价 | 第26-27页 |
| ·外部公众的性别和年龄对公务员素质评价的影响 | 第27-28页 |
| ·外部公众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对公务员素质评价的影响 | 第28-29页 |
| 5. 研究Ⅱ:重庆市北碚区区级机关公务员对自身素质的认知 | 第29-40页 |
|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 ·研究方法 | 第29-32页 |
| ·被试 | 第29-30页 |
| ·材料 | 第30-32页 |
| ·程序 | 第32页 |
| ·结果 | 第32-36页 |
| ·公务员对自身素质的认知 | 第32-33页 |
| ·公务员对自身素质认知的方差分析 | 第33-36页 |
| ·讨论 | 第36-40页 |
| ·公务员对自身素质的认知与外部公众评价之间的差异 | 第36-37页 |
| ·性别和年龄对公务员自身素质认知的影响 | 第37页 |
| ·受教育程度对公务员自身素质认知的影响 | 第37-38页 |
| ·职位不同对公务员自身素质认知的影响 | 第38页 |
| ·工作部门对公务员自身素质认知的影响 | 第38-40页 |
| 6. 研究Ⅲ:内外部公众对各项公务员素质重要性程度的评价 | 第40-49页 |
| ·研究目的 | 第40页 |
| ·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 ·被试 | 第40页 |
| ·材料 | 第40页 |
| ·程序 | 第40-41页 |
| ·结果 | 第41-46页 |
| ·公务员及外部公众在几项政治素质重要性评价上的差异 | 第41-42页 |
| ·公务员及外部公众在几项职业道德素质重要性评价上的差异 | 第42-43页 |
| ·公务员及外部公众在几项知识素质重要性评价上的差异 | 第43-44页 |
| ·公务员及外部公众在几项能力素质重要性评价上的差异 | 第44-45页 |
| ·公务员及外部公众在几项观念素质重要性评价上的差异 | 第45-46页 |
| ·讨论 | 第46-49页 |
| ·公务员及外部公众在几项政治素质重要性评价上的差异 | 第46页 |
| ·公务员及外部公众在几项职业道德素质重要性评价上的差异 | 第46-47页 |
| ·公务员及外部公众在几项知识素质重要性评价上的差异 | 第47-48页 |
| ·公务员及外部公众在几项能力素质重要性评价上的差异 | 第48页 |
| ·公务员及外部公众在几项观念素质重要性评价上的差异 | 第48-49页 |
| 7. 结论 | 第49-51页 |
| 8. 对公务员素质提升的理性探索 | 第51-61页 |
| ·对公务员素质相关矛盾特征的理性反思 | 第51-55页 |
| ·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 | 第51-52页 |
| ·系统与要素的辩证统一 | 第52-53页 |
| ·原因与结果的辩证统一 | 第53-54页 |
| ·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 | 第54-55页 |
| ·公务员素质提升的若干对策 | 第55-61页 |
| ·增强学习观念、提升学习能力 | 第55-56页 |
| ·重视外语知识、提高科技素养 | 第56-57页 |
| ·健全激励机制、提高行政绩效 | 第57-58页 |
| ·创新行政理念、加强廉政建设 | 第58-60页 |
| ·改进工作方式、实现有效沟通 | 第60-61页 |
| 9. 本研究的创新及尚需进一步拓展之处 | 第61-62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附录1 | 第65-68页 |
| 附录2 | 第68-71页 |
| 附录3 | 第71-72页 |
| 后记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