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概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 绪论 | 第9-17页 |
| (一) 关于张洁创作时期的划分 | 第9-10页 |
| (二) 关于张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研究 | 第10-14页 |
| 一、女性形象 | 第10-13页 |
| 二、男性形象 | 第13-14页 |
| (三) 关于张洁创作的艺术表现力的分析研究 | 第14-16页 |
| (四) 关于张洁的创作和儒、释、道之间关系的分析研究 | 第16-17页 |
| 第1章 张洁的创作历程 | 第17-23页 |
| ·审美时期(1978年——1979年) | 第17-18页 |
| ·变奏时期(1979年——1986年》 | 第18-20页 |
| ·审丑时期(1986年——90年代初》 | 第20-21页 |
| ·寻找精神归宿时期(90年代初——现在) | 第21-23页 |
| 第2章 张洁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 第23-32页 |
| ·女性形象分析 | 第23-28页 |
| ·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知识分子女性形象 | 第23-25页 |
| ·被“雄化”了的知识分子女性形象 | 第25-26页 |
| ·成为“恶之花”的知识分子女性形象 | 第26-27页 |
| ·被传统观念所束缚的知识分子女性形象 | 第27-28页 |
| ·男性形象分析 | 第28-32页 |
| 第3章 张洁小说的艺术特征 | 第32-39页 |
| ·叙述语言 | 第32-35页 |
| ·叙述视角 | 第35-37页 |
| ·叙述结构 | 第37-39页 |
| 第4章 关于《无字》 | 第39-47页 |
| ·佛教的思想在《无字》中的体现 | 第40-43页 |
| ·片段拼接式的叙述结构 | 第43-47页 |
| 结语 | 第47-48页 |
| 注释 | 第48-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个人简介 | 第60-61页 |
| 福律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