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性声明 | 第1-3页 |
|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 第3-4页 |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前言 | 第10-26页 |
| ·高山环境及高山植物 | 第10-11页 |
| ·低温、强辐射环境下引起的光氧化 | 第11-20页 |
| ·低温、强辐射条件下植物体光合作用中ROS的产生及其作用 | 第11-15页 |
| ·叶绿体中的三种光合电子传递链 | 第11-13页 |
| ·在强光、低温下光合作用中ROS的产生 | 第13-14页 |
| ·ROS在植物细胞中的作用 | 第14-15页 |
| ·ROS对植物细胞的损伤作用 | 第14-15页 |
| ·ROS作为植物细胞的信号传导分子的作用 | 第15页 |
| ·在低温、强光条件下的ROS的清除机制 | 第15-17页 |
| ·在低温、强光条件下植物体减少产生 ROS的机制 | 第17-20页 |
| ·通过叶片和叶绿体的移动来减少光能的吸收 | 第17页 |
| ·与类囊体能化、玉米黄质形成、依赖O_2的电子传递有关的光能热耗散 | 第17-20页 |
| ·低温、强辐射胁迫下的多胺变化 | 第20-22页 |
| ·多胺与低温胁迫的关系 | 第20-21页 |
| ·多胺与强辐射胁迫的关系 | 第21-22页 |
| ·低温等渗透胁迫条件下的渗透调节物的变化 | 第22-23页 |
| ·脯氨酸(Pro) | 第22-23页 |
| ·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和多元醇 | 第23页 |
| ·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的目的 | 第23-26页 |
|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26-36页 |
| ·试验材料与采样点 | 第26页 |
| ·可溶性蛋白及抗氧化酶的提取和活性测定 | 第26-29页 |
|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26-27页 |
| ·过氧化氢酶 CAT(EC1.11.1.6)的活性测定 | 第27页 |
| ·过氧化物酶 POD的活性测定 | 第27页 |
|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A-POD或APX的活性测定 | 第27页 |
| ·谷胱甘肽还原酶 GR的活性测定 | 第27-28页 |
| ·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活性的测定 | 第28页 |
| ·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 DHAR活性的测定 | 第28页 |
| ·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 第28-29页 |
| ·抗氧化剂的提取及测定 | 第29-31页 |
| ·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及脱氢抗坏血酸 DAsA含量的测定 | 第29-30页 |
| ·还原性谷胱甘肽 GSH及氧化性谷胱甘肽 GSSG含量的测定 | 第30页 |
| ·α-生育酚含量的测定 | 第30-31页 |
| ·色素分析 | 第31-32页 |
| ·叶绿素和叶黄素循环组分的提取与测定 | 第31页 |
| ·花青素的提取与测定 | 第31-32页 |
| ·自由基及膜脂过氧化指标的测定 | 第32-33页 |
|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含量的测定 | 第32页 |
| ·过氧化氢 H_2O_2含量的测定 | 第32页 |
|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第32-33页 |
| ·渗透调节物含量的测定 | 第33-34页 |
| ·可溶性糖类(葡萄糖、果糖、蔗糖、棉子糖)含量的测定 | 第33-34页 |
|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第34页 |
| ·多胺(腐胺 Put、亚精胺 Spd、精胺 Spm)含量的测定 | 第34-35页 |
| ·数据分析 | 第35-36页 |
| 3 研究结果 | 第36-47页 |
| ·自由基及膜脂过氧化 | 第36-37页 |
| ·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 | 第37-39页 |
| ·可溶性抗氧化剂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39-42页 |
| ·光合色素的测定结果 | 第42-44页 |
| ·渗透调节物的研究结果 | 第44-46页 |
| ·多胺含量的研究结果 | 第46-47页 |
| 4 讨论和结论 | 第47-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附录 缩写词表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