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科书助学系统研究--人教社1993、2001版和苏教版的比较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一、研究基础 | 第11-25页 |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 (二) 语文教科书助学系统概述 | 第13-21页 |
| 1、语文教材、语文教科书及教科书助学系统 | 第13-15页 |
| 2、教科书助学系统的历史演进 | 第15-18页 |
| 3、助学系统在教科书中的地位和功能 | 第18-21页 |
| 4、助学系统与教科书其它部分的关系 | 第21页 |
| (三) 相关研究综述 | 第21-23页 |
| (四)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1、比较法 | 第23页 |
| 2、调查研究法 | 第23-24页 |
| (五) 研究价值 | 第24-25页 |
| 二、教科书助学系统编写依据 | 第25-29页 |
| (一) 理论依据 | 第25-28页 |
| 1、学习理论——有效助学的科学观念 | 第25-26页 |
| 2、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教科书编制的理论依据 | 第26-27页 |
| 3、系统论和传播理论——教科书功能的优化理论 | 第27-28页 |
| (二) 《语文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的政策依据 | 第28-29页 |
| 三、三套教科书助学系统内容比较分析 | 第29-54页 |
| (一) 编者语、单元导语、课文导读比较 | 第29-35页 |
| 1、编者语比较 | 第29-31页 |
| 2、单元导语比较 | 第31-34页 |
| 3、课文导读比较 | 第34-35页 |
| (二) 练习设计比较 | 第35-44页 |
| 1、练习编写意图分析 | 第35-36页 |
| 2、练习类型分析 | 第36-39页 |
| 3、练习数量分析 | 第39-40页 |
| 4、练习的内容特征 | 第40-43页 |
| 5、练习的结构特征 | 第43-44页 |
| (三) 其它助学设计比较 | 第44-48页 |
| 1、课文注释比较 | 第44-45页 |
| 2、课文插图比较 | 第45-46页 |
| 3、旁批评点文字比较 | 第46-48页 |
| (四) 对教科书助学系统内容的思考 | 第48-54页 |
| 1、关于编者语、单元导语和课文导读 | 第48-49页 |
| 2、关于练习 | 第49-51页 |
| 3、关于注释 | 第51-52页 |
| 4、关于课文插图 | 第52页 |
| 5、关于旁批评点 | 第52-54页 |
| 四、三套教科书助学系统编排形式比较分析 | 第54-56页 |
| (一) 人教社新旧版比较 | 第54页 |
| (二) 人教社新版和苏教版比较 | 第54-55页 |
| (三) 对教科书助学系统编排形式的思考 | 第55-56页 |
| 五、教科书使用者对助学设计的评价 | 第56-62页 |
| (一) 调查情况说明 | 第56页 |
|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56-60页 |
| (三) 结论 | 第60-62页 |
| 六、对教科书助学系统编写设计的建议 | 第62-71页 |
| (一) 从编制理论上说 | 第62-67页 |
| (二) 从编写体制上说 | 第67-68页 |
| (三) 从助学内容上说 | 第68-69页 |
| (四) 从呈现方式上说 | 第69-71页 |
| 七、结语 | 第71-73页 |
| 附录 | 第73-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 后记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