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 | 第1-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课题背景 | 第11-20页 |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发展 | 第11-12页 |
·锂离子二次电池工作原理 | 第12-13页 |
·锂离子电池基本组成 | 第13-19页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13-17页 |
·层状结构的LiMeO_2 | 第14-16页 |
·尖晶石相的LiMn_2O_4 | 第16页 |
·橄榄石型结构的LiFePO_4 | 第16-17页 |
·几种常见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性能比较 | 第17页 |
·负极材料 | 第17页 |
·电解质溶液 | 第17-18页 |
·隔膜 | 第18-19页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工作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Li-Ni-O基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20-33页 |
·LiNiO_2的结构特征 | 第20-21页 |
·存在问题 | 第21-23页 |
·制备方法 | 第23-24页 |
·固相法 | 第23-24页 |
·液相法 | 第24页 |
·共沉淀法 | 第24页 |
·溶胶凝胶法 | 第24页 |
·掺杂改性 | 第24-32页 |
·掺钴化合物LiNi_yCo_(1-y)O_2 | 第25-26页 |
·掺镁或铜的化合物 | 第26-27页 |
·掺杂镓或铝、铁的化合物 | 第27-28页 |
·掺杂钛的化合物 | 第28页 |
·联合掺杂的化合物 | 第28-29页 |
·锂镍锰氧化合物 | 第29-31页 |
·锂镍锰氧化合物的掺杂改性 | 第31-32页 |
·展望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0.8-x)Co_(0.2)Al_xO_2的研究 | 第33-49页 |
·实验部分 | 第33-35页 |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33-34页 |
·材料制备方法 | 第34页 |
·溶胶凝胶法 | 第34页 |
·固相法(1) | 第34页 |
·固相法(2) | 第34页 |
·模拟电池制作 | 第34页 |
·测试 | 第34-35页 |
·结果及讨论 | 第35-48页 |
·LiNiO_2 | 第35页 |
·LiNi_(0.8)Co_(0.2)O_2 | 第35-37页 |
·LiNi_(0.8-x)Co_(0.2)Al_xO_2 | 第37-48页 |
·不同烧结条件对材料结构的影响 | 第38-39页 |
·不同镍源化合物对LiNi_(0.7)Co_(0.2)Al_(0.1)O_2材料结构的影响 | 第39-41页 |
·不同Al含量对产物LiNi_(0.8-x)Co_(0.2)Al_xO_2结构的影响 | 第41-42页 |
·不同Al含量时LiNi_(0.8-x)Co_(0.2)Al_xO_2材料的热稳定性 | 第42-43页 |
·不同Al含量时材料的充放电性能 | 第43-44页 |
·不同Al含量时材料的循环伏安特性 | 第44页 |
·LiNi_(0.7)Co_(0.2)Al_(0.1)O_2材料的循环伏安特性 | 第44-46页 |
·LiNi_(0.7)Co_(0.2)Al_(0.08)Ga_(0.02)O_2材料的循环伏安特性 | 第46-47页 |
·LiNi_(0.7)Co_(0.2)Al_(0.1)O_2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锂镍锰系氧化物材料的合成与性能 | 第49-60页 |
·实验部分 | 第49-51页 |
·实验原材料及主要仪器 | 第49-50页 |
·实验方法 | 第50页 |
·模拟电池制作 | 第50页 |
·测试 | 第50-51页 |
·结果及讨论 | 第51-59页 |
·LiNi_(0.7)Mn_(0.3)O_2 | 第51-52页 |
·LiNi_(0.5)Mn_(0.5)O_2 | 第52-54页 |
·LiNi_(1/3)Co_(1/3)Mn_(1/3)O_2 | 第54-55页 |
·二元和三元镍锰系材料的热重分析 | 第55-56页 |
·LiNi_(0.5)Mn_(0.5)O_2的充放电性能测试 | 第56-57页 |
·干法混合制得LiNi_(1/3)Co_(1/3)Mn_(1/3)O_2的充放电性能测试 | 第57-58页 |
·湿法混合制得LiNi_(1/3)Co_(1/3)Mn_(1/3)O_2的充放电性能测试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