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引言 | 第12-20页 |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研究需要深化 | 第12-14页 |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及其理论基石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三、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第一章 总论 | 第20-38页 |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形成、发展的时代条件 | 第21-25页 |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及其基石 | 第25-30页 |
1.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逻辑结构 | 第25-28页 |
2.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理论基石的构成 | 第28-30页 |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科学方法 | 第30-38页 |
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第31-33页 |
2. “照辩证法办事” | 第33-35页 |
3. “世界历史”的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4. 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利益要求 | 第36-38页 |
第二章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科学揭示 | 第38-69页 |
一、马克思主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 | 第38-50页 |
1. 马克思、恩格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阐释 | 第38-44页 |
2. 列宁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 | 第44-46页 |
3. 斯大林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 | 第46-48页 |
4. 毛泽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 | 第48-50页 |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解答 | 第50-66页 |
1. 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任务的提出 | 第50-52页 |
2. 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两种理解 | 第52-54页 |
3.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 | 第54-64页 |
4. 邓小平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方法特色 | 第64-66页 |
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意义 | 第66-69页 |
第三章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创新论断 | 第69-95页 |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 | 第70-82页 |
1. 先行者的理论遗产 | 第70-74页 |
2. 实践的昭示与呼唤 | 第74-77页 |
3. 国情分析的必然结论 | 第77-80页 |
4. 科学论断的逐步形成 | 第80-82页 |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82-88页 |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 第82-84页 |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 第84-87页 |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 第87-88页 |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贡献 | 第88-95页 |
1.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创见 | 第89-91页 |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器 | 第91-92页 |
3.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规律的新揭示 | 第92-95页 |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革的系统阐述 | 第95-122页 |
一、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探索历程 | 第95-104页 |
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的基本思想 | 第95-97页 |
2.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初步探索 | 第97-99页 |
3.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认识局限 | 第99-100页 |
4.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改革的双重探索 | 第100-104页 |
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若干思想 | 第104-118页 |
1. 对社会基本矛盾认识的三个“超越” | 第105-107页 |
2. 对改革必然性的科学说明 | 第107-109页 |
3. 对改革目的、性质的阐释 | 第109-111页 |
4. 对两种错误思潮的批判 | 第111-114页 |
5. 对改革评价标准的揭示 | 第114-118页 |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论的特点 | 第118-122页 |
第五章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当代解答 | 第122-151页 |
一、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理论探索 | 第122-132页 |
1. 马克思、恩格斯:新世界必然取代旧世界 | 第122-126页 |
2. 列宁:“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 | 第126-128页 |
3. 斯大林:“两个平行市场”理论 | 第128-130页 |
4. 毛泽东:从限制、利用到排斥、防范 | 第130-132页 |
二、邓小平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三个角度 | 第132-141页 |
1. 发展的角度 | 第133-136页 |
2. 全局的角度 | 第136-139页 |
3. 国家利益的角度 | 第139-141页 |
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新阐发 | 第141-151页 |
1. 社会主义要学习、借鉴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 | 第141-143页 |
2.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实质区别不会改变 | 第143-145页 |
3. 社会主义要防范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 | 第145-146页 |
4.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 第146-151页 |
结束语 | 第151-153页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第153-161页 |
一、中文参考书目 | 第153-156页 |
三、参考文章 | 第156-160页 |
三、英文参考书目和文章 | 第160-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