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7-11页 |
上编 综论 | 第11-57页 |
第一章 儒家经学思想与明代翰林文学 | 第11-22页 |
第一节 明初征召儒士及初建翰林院 | 第11-15页 |
第二节 明永乐以后儒士的作用 | 第15-18页 |
第三节 文学与文章的含义分析 | 第18-22页 |
第二章 北宋馆阁学士与明代翰林文学 | 第22-39页 |
第一节 《四库全书总目》所论典范意识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四库全书总目》众提要论北宋馆阁文学 | 第23-28页 |
第三节 元明两代的翰林馆阁文学 | 第28-32页 |
第四节 明代翰林院文学的建设及其发展历程 | 第32-39页 |
第三章 明朝翰林文学中的地域性因素 | 第39-57页 |
第一节 西江派对翰林文学的影响 | 第39-43页 |
第二节 闽中诗派对翰林诗歌的影响 | 第43-49页 |
第三节 吴中翰林文学的成就 | 第49-57页 |
中编 作家作品论·明代洪武至景泰间的翰林院与文学 | 第57-181页 |
第四章 洪武年间的翰林院与文学 | 第59-89页 |
第一节 明太祖对文艺的干涉和翰林院作家的多种风格 | 第59-61页 |
第二节 翰苑文章第一家——明朝首位翰林学士陶安的创作 | 第61-65页 |
第三节 洪武初翰林院浙东派的主要作家 | 第65-81页 |
第四节 洪武间翰林院其他作家的文学成就 | 第81-87页 |
(一)、洪武初翰林院其他作家 | 第81-86页 |
(二)、明朝台阁体的开端——吴伯宗 | 第86-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五章 与三杨台阁体风格不同的翰林作家 | 第89-117页 |
第一节 永乐时以解缙为代表的翰林作家群 | 第89-98页 |
第二节 从解缙到杨士奇的过渡性作家——梁潜 | 第98-102页 |
第三节 台阁体鼎盛之时与之风格不同的翰林作家 | 第102-117页 |
第六章 台阁体 | 第117-141页 |
第一节 明代的台阁体和题材个案 | 第117-125页 |
(一)、从馆阁之文到台阁体 | 第117-119页 |
(二)、台阁之名辨析 | 第119-122页 |
(三)、八体——翰林诗歌创作共同题材之个案 | 第122-125页 |
第二节 台阁体作家的创作及其文学理论 | 第125-141页 |
(一)、永乐时的两位台阁体作家——尹昌隆、胡广 | 第125-131页 |
(二)、三杨的创作 | 第131-141页 |
第七章 正统到景泰年间的翰林院与文学 | 第141-181页 |
第一节 台阁后期重要作家——王直、陈循 | 第141-153页 |
第二节 南陈北李与抗直的刘球 | 第153-165页 |
第三节 台阁体后期其他作家 | 第165-181页 |
下编 作家作品论·翰林馆阁文学的渐变与复振 | 第181-288页 |
第八章 天顺到成化间的翰林院文学创作 | 第181-236页 |
第一节 天顺年间的翰林内阁大学士作家 | 第181-202页 |
第二节 “天顺人才,一时极盛” | 第202-215页 |
第三节 大家论——倪谦、邱濬 | 第215-226页 |
第四节 成化其他翰林作家与作品 | 第226-236页 |
第九章 成化、弘治年间的翰林作家 | 第236-288页 |
第一节 理学思想浓厚的翰林作家群 | 第240-265页 |
(一)、杨守陈等翰林作家的创作 | 第241-260页 |
(二)、陈庄体 | 第260-265页 |
第二节 成化、弘治翰林作家——大家论 | 第265-281页 |
(一)、倪岳与程敏政 | 第265-273页 |
(二)、吴地的翰林作家——吴宽与王鏊 | 第273-281页 |
第三节 李东阳及其门人的创作 | 第281-288页 |
简短结语 | 第288-28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89-295页 |
后记 | 第2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