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引言 | 第7-13页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2页 |
1.2.1 教育效率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1.2.2 数据包络分析在高等教育投入产出评价领域应用综述 | 第10-12页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任务、目标 | 第12页 |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12-13页 |
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3-19页 |
2.1 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相关理论 | 第13-16页 |
2.1.1 高等教育效率概念的界定 | 第13页 |
2.1.2 高等教育投入产出的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2.1.3 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定性与定量分析 | 第14页 |
2.1.4 高等教育效率标准 | 第14-16页 |
2.2 DEA方法对我国高教投入产出效率分析的适用性 | 第16-19页 |
2.2.1 DEA方法概述 | 第16-17页 |
2.2.2 数据包络分析的思路 | 第17-18页 |
2.2.3 DEA方法对高等教育投入产出问题的适用性 | 第18页 |
2.2.4 我国高教投入产出效率研究中应用DEA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 第18-19页 |
3 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 | 第19-32页 |
3.1 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指标选择依据和原则 | 第19-21页 |
3.1.1 选择依据 | 第19页 |
3.1.2 选择原则 | 第19-21页 |
3.2 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 | 第21-32页 |
3.2.1 现有研究的投入产出指标 | 第21页 |
3.2.2 投入指标 | 第21-25页 |
3.2.3 生师比指标的应用 | 第25-26页 |
3.2.4 产出指标 | 第26-32页 |
4 基于DEA的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2-40页 |
4.1 聚类分析法 | 第32-33页 |
4.2 指标的合并 | 第33-39页 |
4.2.1 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 第33-34页 |
4.2.2 有关参数的选择 | 第34页 |
4.2.3 聚类分析结果 | 第34-39页 |
4.3 与其它相关指标体系的比较 | 第39-40页 |
5 模型建立 | 第40-51页 |
5.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 第40-43页 |
5.1.1 指标的赋权方法—层次分析法 | 第40-42页 |
5.1.2 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指标的权重分配 | 第42-43页 |
5.2 模型介绍 | 第43-44页 |
5.3 模型参数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5.4 实例分析 | 第45-47页 |
5.4.1 高校投入与产出的原始数据 | 第45页 |
5.4.2 高校效率的评价结果 | 第45-46页 |
5.4.3 效率评价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5.5 不同指标组合下的高校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 第47-51页 |
5.5.1 不同投入产出指标的组合 | 第47-48页 |
5.5.2 不同指标组合的效率计算与分析 | 第48-51页 |
6 结论 | 第51-5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1页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 权重的计算过程 | 第55-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