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轨时期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作方式研究
1 导论 | 第1-27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4页 |
·理论背景 | 第11-12页 |
·现实背景 | 第12-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概念界定 | 第16-22页 |
·不良资产 | 第16页 |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 第16-20页 |
·收购方式 | 第20页 |
·处置方式 | 第20-22页 |
·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及框架结构 | 第22-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基本思路与框架结构 | 第23-25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25-27页 |
·分析视角的创新 | 第25页 |
·分析框架的创新 | 第25页 |
·研究对象的创新 | 第25页 |
·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25-26页 |
·观点的创新 | 第26-27页 |
2 资产管理公司理论文献综述 | 第27-39页 |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27-31页 |
·金融中介与资产管理公司 | 第27-28页 |
·金融中介与经济变迁 | 第28-29页 |
·国外资产管理公司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29-31页 |
·国内研究文献述评 | 第31-38页 |
·经济变迁中金融中介的性质与演进 | 第31页 |
·国内资产管理公司研究进展 | 第31-37页 |
·研究特点 | 第37-38页 |
·资产管理公司运作方式:本文的观点 | 第38-39页 |
3 资产管理公司的中介定位 | 第39-48页 |
·外生性金融中介安排逻辑的延伸 | 第39-41页 |
·风险拆分的缺失与金融风险的积累 | 第39页 |
·资产管理公司的产生 | 第39-41页 |
·资产管理公司演进的模型分析 | 第41-44页 |
·借方替代的金融支持模型 | 第41-42页 |
·借方替代所导致的金融风险不断累积 | 第42-43页 |
·资产管理公司介入后的金融支持模型 | 第43-44页 |
·资产管理公司的存在性:基于信息与交易成本的分析 | 第44-48页 |
·不对称信息与资产管理公司的信息生产优势 | 第44页 |
·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的交易成本优势 | 第44-46页 |
·资产管理公司风险管理和参与成本的优势 | 第46-48页 |
4 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收购分析 | 第48-60页 |
·资产管理公司政策性收购分析 | 第48-56页 |
·不同收购原则的比较 | 第48-49页 |
·采用政策性收购原则的必然性 | 第49-50页 |
·对渐进转轨的支持 | 第50-54页 |
·收购中的负债权剩余 | 第54页 |
·收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54-56页 |
·资产管理公司二次收购分析 | 第56-60页 |
·不同收购原则的比较 | 第57页 |
·半政策性与半商业化相结合的收购原则 | 第57-60页 |
5 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分析 | 第60-80页 |
·资产管理公司政策性处置分析 | 第60-71页 |
·政策性处置分析一:改制侵害金融权益的现象 | 第60-64页 |
·政策性处置分析二:转股悖论的分析 | 第64-70页 |
·政策性处置绩效的统计分析 | 第70-71页 |
·双重处置与双重不当处置 | 第71-76页 |
·不同处置原则的比较 | 第71-72页 |
·双重处置 | 第72-74页 |
·双重不当处置的并存 | 第74-76页 |
·二次剥离处置方式的预测 | 第76-80页 |
·不同处置原则的比较 | 第76-77页 |
·半政策性与半商业性相结合的处置原则 | 第77-80页 |
6 资产管理公司败德行为分析 | 第80-94页 |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 | 第80-81页 |
·我国政府与资产管理公司的委托—代理关系 | 第81-82页 |
·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条件 | 第81页 |
·委托代理关系的约束条件 | 第81-82页 |
·败德行为的产生 | 第82-86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82-83页 |
·模型分析:败德行为的诱发 | 第83-86页 |
·败德行为的具体表现:案例分析 | 第86-91页 |
·不良资产收购中的败德行为 | 第87-88页 |
·不良资产处置中的败德行为 | 第88-90页 |
·不良资产管理中的败德行为 | 第90页 |
·财务管理中的败德行为 | 第90-91页 |
·对策建议 | 第91-94页 |
·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 | 第91-92页 |
·加强对资产管理公司的外部监管 | 第92-94页 |
7 不良资产处置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94-117页 |
·处置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94-101页 |
·基本理论假设 | 第94-95页 |
·样本与研究方法 | 第95-96页 |
·实证结果分析 | 第96-101页 |
·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 第101页 |
·处置进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101-113页 |
·不良资产处置的“抛物线”形态 | 第101-104页 |
·处置进度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 第104-113页 |
·对策建议 | 第113-117页 |
·强化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律地位 | 第113-114页 |
·探索资本运营的有效途径 | 第114页 |
·推进组织创新,强化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 | 第114-115页 |
·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人才机制 | 第115页 |
·积极实施差别化处置策略 | 第115-117页 |
8 中国资产管理公司的渐进改革 | 第117-129页 |
·国外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模式 | 第117-122页 |
·美国RTC发展模式 | 第117-119页 |
·瑞典资产管理公司发展模式 | 第119页 |
·日本资产管理公司发展模式 | 第119-121页 |
·韩国资产管理公司发展模式 | 第121-122页 |
·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的渐进改革 | 第122-128页 |
·制度变迁的内在渐进逻辑:理论支持 | 第122-124页 |
·资产管理公司改革:渐进的逻辑 | 第124-125页 |
·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125-128页 |
·结语 | 第128-129页 |
9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29-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39-140页 |
致谢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