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高校公民教育

文献综述第1-15页
一、构建和谐社会,呼唤现代公民第15-33页
 (一) 和谐社会——人、社会与自然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第15-24页
  1. 我党关于“和谐社会”发展理念的形成第16-17页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第17-19页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第19-21页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第21-24页
 (二) 公民教育——践行和谐社会理想的基础第24-33页
  1. 我国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追忆第24-27页
  2. 社会主义公民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第27-33页
二、培养合格公民,高校责无旁贷第33-47页
 (一) 当前实施高校公民教育的必要性第34-39页
  1. 青年大学生是处于特殊发展阶段的公民第34-37页
  2. 大学生公民意识及其培育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反衬了公民教育的意义第37-39页
 (二) 公民教育:高校德育由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性转型第39-43页
  1. 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德育环境的变化催生历史性转型第39页
  2. 高校公民教育与传统德育的契合点第39-41页
  3. 公民教育对大学德育领域的拓展和有益补充第41-43页
 (三) 高校开展公民教育的比较优势第43-47页
  1. 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为公民课程的拓展提供了契机第44页
  2. 当代高等教育模式的特殊性凸显了公民教育的优势第44-47页
三、发挥高校优势,构建实施体系第47-65页
 (一) 高校公民教育的纵横考量第47-51页
  1. 我国高校公民教育的现状第47-49页
  2. 发达国家的高校公民教育第49-51页
 (二) 和谐社会进程中高校公民教育内容体系的规划第51-62页
  1. 公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第51-53页
  2. 公民与国家的和谐统一第53-57页
  3. 公民与社会的和谐互动第57-60页
  4. 公民自身的和谐发展第60-62页
 (三) 高校公民教育之途径和方法第62-65页
  1. 途径选择:以学校为主导的系统教育第62-63页
  2. 方法选择:以隐性教育为主线的渗透教育第63-65页
结束语第65-67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67-70页
后记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分子马达运动机制的动力学研究
下一篇:I_K钾电流与低钾诱导大鼠小脑颗粒细胞凋亡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