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的城市开发与遗产保护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10-11页 |
|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丽江城市建设的现状 | 第13-33页 |
| ·城区开发建设与遗产保护现状 | 第14-20页 |
| ·城区开发建设现状 | 第14-17页 |
| ·遗产保护现状 | 第17-20页 |
| ·存在问题 | 第20-28页 |
| ·城区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21-24页 |
| ·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 ·对两个热点问题的质疑 | 第25-28页 |
| ·动因分析 | 第28-32页 |
| ·直接因素—不断增加的投资 | 第28-29页 |
| ·间接因素—持续增长的旅游业 | 第29-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城市开发的理论分析 | 第33-56页 |
| ·城市开发的特征 | 第33-37页 |
| ·城市开发的类型 | 第33页 |
| ·城市开发的时间和空间经济特征 | 第33-36页 |
| ·城市开发的供给和需求关系 | 第36页 |
| ·城市开发与经济活动的关系 | 第36-37页 |
| ·城市土地的需求 | 第37-40页 |
| ·城市土地扩展的一般规律 | 第37-38页 |
| ·城市土地需求的数量分析 | 第38-40页 |
| ·城市土地的供给 | 第40-41页 |
| ·城市土地供给的方式 | 第40页 |
| ·我国的城市土地供给 | 第40-41页 |
| ·城市密度 | 第41-44页 |
| ·概念解说 | 第41页 |
| ·城市密度的递减规律 | 第41-44页 |
| ·对丽江城市开发的理论分析 | 第44-54页 |
| ·城市开发与城市经济发展 | 第44-46页 |
| ·城市土地供需状况 | 第46-50页 |
| ·城市密度分布特征 | 第50-52页 |
| ·城市开发与城市空间结构重组 | 第52-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四章 城市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 | 第56-77页 |
|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 第56-59页 |
| ·三个发展阶段 | 第56-57页 |
| ·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 | 第57页 |
|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 第57-59页 |
| ·国外遗产保护的思想和方法 | 第59-66页 |
| ·二战后欧洲历史城市保护的概况 | 第59-60页 |
| ·城市历史环境保护思想的发展 | 第60-62页 |
| ·两座特殊的遗产城市 | 第62-64页 |
| ·法国的保护机制与方法 | 第64-65页 |
| ·意大利的保护实践 | 第65-66页 |
| ·对我国遗产保护策略的反思 | 第66-74页 |
| ·保护与开发的问题 | 第66-68页 |
| ·建筑控制的问题 | 第68-73页 |
| ·城市生长的问题 | 第73-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7页 |
| 第五章 丽江城市发展研究 | 第77-108页 |
| ·城市发展规划的回顾与评价 | 第77-83页 |
| ·历版城市总体规划 | 第77-81页 |
| ·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 第81-83页 |
| ·古城及周边地段保护规划 | 第83页 |
| ·与相关城市的比较研究 | 第83-95页 |
| ·世界遗产城市—平遥 | 第83-87页 |
|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理 | 第87-92页 |
| ·滇东南旅游中心城市—景洪 | 第92-95页 |
| ·城市开发与遗产保护的整合 | 第95-106页 |
| ·策略之一:城市产业的发展方向 | 第96-100页 |
| ·策略之二: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 | 第100-102页 |
| ·策略之三:五线和非建设用地规划 | 第102-10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 结语 | 第108-11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0-114页 |
| 附录 | 第114-115页 |
| 后记 | 第115-116页 |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