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7页 |
1.1 国外“公交优先”发展历史和现状情况 | 第7-9页 |
1.1.1 “公交优先”的理论认识发展过程 | 第7-8页 |
1.1.2 “公交优先”在各国的实践经验 | 第8-9页 |
1.2 国内“公交优先”新阶段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 | 第9-11页 |
1.2.1 “公交优先”新阶段的时代背景 | 第9-11页 |
1.2.2 “公交优先”新阶段的主要内容 | 第11页 |
1.3 发展“公交优先”新阶段的特点和主要问题 | 第11-14页 |
1.3.1 “公交优先”新阶段的特点 | 第11-12页 |
1.3.2 以杭州为缩影分析公共交通所面临的现状问题 | 第12-14页 |
1.4 国内公共交通近年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 | 第14-15页 |
1.5 本文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公交专用进口道可行性计算 | 第17-35页 |
2.1 公交专用道的开辟的性价比计算分析 | 第17-32页 |
2.1.1 信号控制延误计算 | 第17-24页 |
2.1.2 进口道行驶时间的节省 | 第24-28页 |
2.1.3 二次停车率的降低 | 第28页 |
2.1.4 换道干扰的减少 | 第28-29页 |
2.1.5 工程量和工程造价 | 第29-32页 |
2.2 公交专用进口道开辟的风险性分析 | 第32-33页 |
2.3 公交专用进口道开辟的适应性分析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基于交通流特性的公交专用进口道关键参数计算 | 第35-57页 |
3.1 公交专用进口道宽度的计算 | 第36-37页 |
3.2 公交专用进口道的长度的计算 | 第37-44页 |
3.3 公交专用进口道渐变段长度的计算 | 第44-53页 |
3.3.1 从几何衔接段长度来理解 | 第44-45页 |
3.3.2 从交织段长度来理解 | 第45-51页 |
3.3.3 作为变速段来理解 | 第51页 |
3.3.4 设计取值 | 第51-53页 |
3.4 右转车道设置的检验计算 | 第53-54页 |
3.5 公交专用进口道相关的交通标志、标线 | 第54-57页 |
3.5.1 划线方法 | 第55页 |
3.5.2 道路铺装 | 第55-56页 |
3.5.3 隔离措施 | 第56页 |
3.5.4 标识与标志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停靠站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 第57-82页 |
4.1 开辟公交专用进口道后相邻停靠站发生的变化及影响计算 | 第57-63页 |
4.2 停靠站一站多线问题分析与研究 | 第63-72页 |
4.2.1 一站多线问题存在并进一步发展的客观原因 | 第63-64页 |
4.2.2 一站多线问题调查与计算分析 | 第64-72页 |
4.3 停靠站和交叉口位置关系的讨论 | 第72-82页 |
第五章 信号优先适应性研究 | 第82-90页 |
5.1 公交信号优先理论与实践之间不衔接的总体原因分析 | 第82页 |
5.1.1 体制原因 | 第82页 |
5.1.2 技术原因 | 第82页 |
5.2 交叉口公交信号优先原理介绍以及适应性分析 | 第82-90页 |
5.2.1 传统相位设计和配时方法基础上以人的延误最小为目标的改良方法 | 第82-84页 |
5.2.2 基于检测器的为公交车提供优先通行权的实时感应信号控制方法 | 第84-87页 |
5.2.3 配合交叉口特殊通行条件下的信号配套调整 | 第87-90页 |
第六章 快速公交决策理念比较研究 | 第90-97页 |
6.1 两种理念的总体比较 | 第90页 |
6.2 两种理念指导下的方案成果 | 第90-92页 |
6.3 两种理念的适应性比较分析 | 第92-95页 |
6.3.1 与客流特征相互适应程度 | 第92-93页 |
6.3.2 对土地条件的依赖程度 | 第93页 |
6.3.3 与快速公交本身特点的适应程度 | 第93-94页 |
6.3.4 对其他交通方式的影响程度 | 第94页 |
6.3.5 和城市发展的和谐程度 | 第94-95页 |
6.4 快速公交建设的指导理念和基本定位 | 第95-9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1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含录用)的文章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