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雕塑论文--雕塑理论论文--雕塑创作方法论文

潜在与显现--雕塑草稿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英文摘要(Abstract)第4-8页
图片目录第8-11页
绪论第11-19页
 一、雕塑草稿研究的内容第11-13页
  1、雕塑草稿的定义第12页
  2、雕塑草稿研究的重点第12-13页
 二、雕塑草稿研究的意义第13-16页
  1、完善雕塑的历史叙述第14-15页
  2、拓展雕塑的理论研究第15-16页
 三、雕塑草稿研究的方法第16-19页
  1、历史叙述与逻辑分析的统一第17页
  2、个案考察与综合论述的结合第17-19页
第一章 雕塑草稿的典型个案第19-49页
 第一节 外国雕塑大师的雕塑草稿第19-34页
  一、未完成的完成——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草稿第19-24页
   1、未完成的“奴隶”雕像的艺术魅力第20-22页
   2、未完成的“皮耶塔”雕像的审美境界第22-24页
  二、显现前的潜在——罗丹的雕塑草稿第24-29页
   1、有形创造:草稿片段的抽离或组合第25-26页
   2、无形创造:草稿意义的转换或升华第26-28页
   3、双重创造:片段抽离与意义升华第28-29页
  三、过程中的结果——享利·摩尔的雕塑草稿第29-34页
   1、草稿的非理性演化过程第29-30页
   2、草稿“三部曲”:素描草图·雕塑雏形·实验模型第30-31页
   3、草稿的功能:捕捉灵感·开掘空间·生成意象第31-34页
 第二节 中国雕塑家的雕塑草稿第34-49页
  一、局部的间离表现——刘开渠的雕塑草稿第34-38页
   1、草稿的新鲜感第34-35页
   2、草稿对关键性细节的存留第35-36页
   3、草稿非职务创作的生命力第36-38页
  二、曲线式追求自由表达——潘鹤的雕塑草稿第38-41页
   1、艺术的“走私”第38-40页
   2、用被封杀换来自由表达第40-41页
  三、单纯前的复杂——郑于鹤的雕塑草稿第41-44页
   1、酝酿形象:草稿之量的集合与情的汇聚第42-43页
   2、锤炼语言:草稿的删繁就简第43页
   3、开掘意蕴:草稿的“微调”第43-44页
  四、隐匿的边缘探索——刘骥林的雕塑草稿第44-49页
   1、形式的温和探索第44-47页
   2、边缘雕塑的命运第47-49页
第二章 雕塑草稿的潜在品格第49-78页
 第一节 雕塑草稿的原创性第49-59页
  一、把根留住第50-53页
  二、艺术试验第53-57页
  三、偶然生成第57-59页
 第二节 雕塑草稿的艺术性第59-69页
  一、感性的存活第59-63页
  二、印象的捕捉第63-66页
  三、审美的讲究第66-69页
 第三节 雕塑草稿的模糊性第69-78页
  一、模糊的类型第69-71页
   1、内涵不明第70页
   2、界限不清第70-71页
   3、形态不定第71页
  二、模糊的特征第71-74页
   1、渗透性与过渡性第71-72页
   2、混沌性与残缺性第72-74页
  三、模糊的缘由第74-78页
   1、表达的含糊不清第74-75页
   2、矛盾的无意显现第75-76页
   3、模糊的有意追求第76-78页
第三章 雕塑创作过程的显现第78-109页
 第一节 动机的兴起第78-86页
  一、创作动机的诱因第79-82页
   1、外部世界的刺激第80页
   2、内部世界的反刍第80-82页
  二、创作动机的驱力第82-84页
   1、感性的力量第82-83页
   2、理性的力量第83-84页
  三、动机兴起的模式第84-86页
 第二节 意象的生成第86-97页
  一、意象生成的依据第86-91页
   1、生活的直接挪用第87-88页
   2、童年经验的馈赠第88-89页
   3、原型意象的转换第89-91页
  二、意象生成的程序第91-93页
  三、意象生成的机制第93-97页
 第三节 形式的建构第97-109页
  一、直觉完形第98-101页
  二、赋形活动第101-105页
   1、雕塑造型第102-104页
   2、雕塑构图第104-105页
  三、创建符号第105-109页
结语第109-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6页
附图第116-134页
后记第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猪源性医疗器械中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检测方法研究及白蛋白生物胶的研制
下一篇:海南X房地产企业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