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1页 |
1.1 前言 | 第13页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3 大庆 LLDPE装置应用冷凝态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 第14-18页 |
1.3.1 冷凝态工艺概述 | 第14-15页 |
1.3.2 烃类冷凝剂的选取 | 第15-17页 |
1.3.3 冷凝态操作中几个参数之间的关系 | 第17页 |
1.3.4 工艺调整 | 第17页 |
1.3.5 冷凝操作切换与控制技术 | 第17-18页 |
1.3.6 效益估算 | 第18页 |
1.4 UNIPOL气相法流化床聚乙烯工艺冷凝态技术最新进展 | 第18-21页 |
1.4.1 冷凝态技术的发展过程 | 第18-19页 |
1.4.2 超冷凝态技术 | 第19-20页 |
1.4.3 液体单体聚合技术 | 第20页 |
1.4.4 液体成分聚合技术 | 第20页 |
1.4.5 间接冷却反应器技术 | 第20-21页 |
1.5 UCC、EXXON和 BP公司气相法聚乙烯流化床反应器冷凝模式操作工艺 | 第21-31页 |
1.5.1 工艺原理 | 第21-23页 |
1.5.2 UCC的冷凝工艺 | 第23-25页 |
1.5.3 EXXON冷凝工艺 | 第25-28页 |
1.5.4 BP的冷凝工艺 | 第28-31页 |
第二章 冷凝态技术的理论研究 | 第31-60页 |
2.1 流化床冷凝模式操作与乙烯聚合过程的研究 | 第31-37页 |
2.1.1 露点提高组分的选择及其对聚合体系热物性的影响 | 第31页 |
2.1.2 工艺原理 | 第31页 |
2.1.3 循环混合物流的组成及热物性 | 第31-35页 |
2.1.5 结果讨论 | 第35-37页 |
2.2 露点提高组分对流化床反应器运行状态的影响 | 第37-42页 |
2.2.1 选择模拟体系 | 第37-38页 |
2.2.2 反应器全混模型 | 第38-39页 |
2.2.3 结果分析 | 第39-42页 |
2.3 气相法聚乙烯冷凝模式操作的模拟研究 | 第42-60页 |
2.3.1 气相法聚乙烯冷凝模式操作时反应器运行状态的模拟研究分析 | 第42-52页 |
2.3.2 气相法聚乙烯冷凝模式操作时聚合粒子过热的模拟研究分析 | 第52-60页 |
第三章 大庆LLDPE装置冷凝态技术的应用开发实验及结果 | 第60-71页 |
3.1 大庆 LLDPE装置冷凝态技术的应用开发 | 第60页 |
3.2 大庆 LLDPE装置冷凝态操作工艺流程简介 | 第60-63页 |
3.2.1 冷剂的选择及净化 | 第60页 |
3.2.2 原料净化 | 第60页 |
3.2.3 工艺流程和主要工艺参数 | 第60页 |
3.2.4 树脂脱气 | 第60页 |
3.2.5 冷剂与产率之间的换算关系 | 第60-61页 |
3.2.6 从正常操作向冷凝态操作的切换 | 第61页 |
3.2.7 冷凝态技术应用开发的关键 | 第61-62页 |
3.2.8 设备扩能改造内容 | 第62页 |
3.2.9 冷凝态技术应用开发的控制关键 | 第62页 |
3.2.10 冷凝态技术应用中的操作注意事项 | 第62-63页 |
3.3 两次冷凝态技术应用开发小试验 | 第63页 |
3.3.1 冷凝态操作时的聚合反应工艺参数 | 第63页 |
3.3.2 冷凝态操作应用开发的试验步骤 | 第63页 |
3.3.3 冷凝态操作应用开发试验的结果 | 第63页 |
3.4 冷凝态操作大规模生产试验 | 第63-64页 |
3.4.1 冷凝态操作大规模生产试验的结果 | 第63-64页 |
3.4.2 复合M催化剂开发试验 | 第64页 |
3.4.3 冷凝态操作中的专有技术 | 第64页 |
3.4.4 优化控制参数 | 第64页 |
3.5 大庆 LLDPE装置冷凝态技术的应用结果 | 第64-71页 |
3.5.1 冷凝态操作的工艺和设备标定 | 第64-67页 |
3.5.2 大庆 LLDPE装置冷凝态技术应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第67页 |
3.5.3 经济效益分析 | 第67-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