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13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1章 行政强制法律制度的基本概念的定位及其辨析 | 第15-26页 |
1.1 行政强制的合理界定 | 第15-17页 |
1.2 行政强制相关概念的理解辨析 | 第17-20页 |
1.2.1 行政强制执行的界定 | 第17-18页 |
1.2.2 行政强制措施的界定 | 第18-19页 |
1.2.3 即时强制的界定 | 第19-20页 |
1.3 行政强制执行、行政强制措施与即时强制之间的区别 | 第20-26页 |
1.3.1 行政强制执行与行政强制措施的关系 | 第20-21页 |
1.3.2 即时强制与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的关系 | 第21-23页 |
1.3.3 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即时强制概念的理解 | 第23-26页 |
第2章 我国行政强制制度的现状及利弊分析 | 第26-38页 |
2.1 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的现状及其分析 | 第26-32页 |
2.1.1 立法方面的不足 | 第26-27页 |
2.1.2 行政机关与法院的行政强制执行权划分不清 | 第27-28页 |
2.1.3 我国现有的行政强制执行模式的弊端日渐显露 | 第28-30页 |
2.1.4 行政强制执行程序不健全 | 第30-31页 |
2.1.5 行政强制执行的救济途径欠缺 | 第31-32页 |
2.1.6 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缺少指导原则 | 第32页 |
2.2 我国行政强制措施制度现状及其利弊分析 | 第32-34页 |
2.2.1 行政强制措施的设定权不明确 | 第33页 |
2.2.2 行政强制措施缺乏严格的程序规范 | 第33-34页 |
2.2.3 行政强制措施名称混乱、种类繁杂 | 第34页 |
2.2.4 缺少指导性原则,导致行政强制措施的滥用 | 第34页 |
2.3 我国行政强制制度的总体评价 | 第34-38页 |
2.3.1 立法上欠缺 | 第35页 |
2.3.2 行政强制权的设定混乱 | 第35-36页 |
2.3.3 行政强制主体过多、过乱 | 第36页 |
2.3.4 行政强制的种类与方式繁多 | 第36页 |
2.3.5 行政强制的程序问题 | 第36-37页 |
2.3.6 行政强制的救济问题 | 第37-38页 |
第3章 境外主要国家行政强制制度概况及其对我国立法的启示 | 第38-49页 |
3.1 境外主要国家行政强制制度概况 | 第38-46页 |
3.1.1 英国 | 第38-40页 |
3.1.2 美国 | 第40-41页 |
3.1.3 法国 | 第41-43页 |
3.1.4 德国 | 第43-45页 |
3.1.5 奥地利 | 第45-46页 |
3.2 对我国的立法启示 | 第46-49页 |
第4章 完善我国行政强制制度的基本构想 | 第49-64页 |
4.1 完善我国的行政强制执行制度 | 第49-58页 |
4.1.1 改革我国行政强制执行模式,明确行政强制权的归属 | 第49-51页 |
4.1.2 完善行政强制执行的程序 | 第51-55页 |
4.1.3 完善行政强制执行原则 | 第55-57页 |
4.1.4 完善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的法律救济 | 第57-58页 |
4.2 完善我国行政强制措施制度 | 第58-64页 |
4.2.1 规范行政强制措施的设定权 | 第58-60页 |
4.2.2 规范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及名称 | 第60页 |
4.2.3 健全行政强制措施程序 | 第60-62页 |
4.2.4 明确行政强制措施的原则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