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5页 |
第一章 小麦籽粒品质的基因型与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 第15-45页 |
1.小麦籽粒品质的定义和内涵 | 第15-19页 |
·小麦籽粒品质的定义 | 第15-17页 |
·优质小麦的内涵 | 第17页 |
·小麦品质的分类 | 第17-19页 |
2.小麦主要品质性状 | 第19-27页 |
·小麦磨粉品质 | 第19-21页 |
·出粉率 | 第19页 |
·容重 | 第19页 |
·角质率、粉色和麸星 | 第19-21页 |
·小麦加工品质及其评价技术 | 第21-26页 |
·面筋的含量与质量 | 第21-22页 |
·蛋白质含量与组成 | 第22页 |
·小麦淀粉 | 第22-23页 |
·降落值 | 第23-24页 |
·沉降值 | 第24页 |
·面团流变学特性 | 第24-26页 |
·全麦发酵试验 | 第26页 |
·烘焙试验 | 第26-27页 |
3.小麦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与评价指标 | 第27-28页 |
·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 | 第27-28页 |
·籽粒品质评价指标 | 第28页 |
4.小麦品质性状的变异 | 第28-29页 |
·变异特点 | 第28-29页 |
·品质的环境效应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 第29页 |
5 生态因子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 第29-32页 |
·气候生态因子 | 第29-31页 |
·气温 | 第29-30页 |
·日照时数和辐射强度 | 第30页 |
·降水量和水分 | 第30-31页 |
·气候因子的综合影响 | 第31页 |
·土壤因子 | 第31-32页 |
·土壤类型 | 第31-32页 |
·土壤营养状况 | 第32页 |
·土壤水分 | 第32页 |
6.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生理基础及调控 | 第32-37页 |
·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的积累规律 | 第32-34页 |
·淀粉 | 第32-33页 |
·蛋白质 | 第33-34页 |
·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形成机理 | 第34-36页 |
·淀粉合成关键酶 | 第34-35页 |
·籽粒蛋白质的形成机理 | 第35-36页 |
·底物供应 | 第36-37页 |
7.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5页 |
第二章 不同类型小麦籽粒品种品质性状的生态变异 | 第45-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49页 |
·籽粒组分品质性状的变异 | 第46页 |
·蛋白质含量 | 第46页 |
·淀粉含量 | 第46页 |
·面粉加工品质性状的变异 | 第46-48页 |
·干/湿面筋含量 | 第46页 |
·降落值 | 第46页 |
·沉降值 | 第46-48页 |
·面团形成时间的变异 | 第48-49页 |
3 讨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第三章 不同生态环境与播期条件下小麦籽粒品质变异规律 | 第52-65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54-62页 |
·不同生态点与播期条件下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变异 | 第54-59页 |
·气候生态因子对小麦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第59-62页 |
3.讨论与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第四章 生态环境和播期对小麦籽粒品质性状间相关性的影响 | 第65-78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6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6-74页 |
·品种对品质性状间相关性的影响 | 第66-68页 |
·生态点对品质性状间相关性的影响 | 第68-70页 |
·播期对品质性状间相关性的影响 | 第70-72页 |
·气候因子对品质性状间相关性的影响 | 第72-74页 |
3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第五章 不同播期下小麦品种碳氮同化转运特征及其与籽粒品质形成的关系 | 第78-9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9-8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0-86页 |
·植株氮素同化和转运与籽粒蛋白质含量 | 第80-84页 |
·氮素同化和转运特点 | 第80-82页 |
·氮素同化和转运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关系 | 第82-83页 |
·开花至成熟期气象因子对花后氮素同化和转运的影响 | 第83-84页 |
·干物质积累和转运与籽粒淀粉含量 | 第84-86页 |
·干物质同化和转运特点 | 第84-85页 |
·干物质同化和转运与籽粒淀粉含量的关系 | 第85-86页 |
·开花至成熟期气象因子对花后干物质同化和转运的影响 | 第86页 |
3 讨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第六章 温度条件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积累的效应 | 第90-10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0-9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1-98页 |
·不同温度处理对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积累的影响 | 第91-93页 |
·蛋白质含量 | 第91页 |
·淀粉含量 | 第91-93页 |
·不同温差处理对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积累的影响 | 第93-98页 |
·蛋白质及组分含量 | 第93-96页 |
·淀粉及组分含量 | 第96-98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1页 |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 第101-114页 |
1.讨论 | 第101-107页 |
·基因型与生态因子对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综合影响 | 第101-103页 |
·不同生态条件下小麦籽粒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 | 第103-104页 |
·播期影响小麦品质形成的碳氮调控机理 | 第104-105页 |
·温度与温差对小麦品质形成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106-107页 |
·研究展望 | 第107页 |
2.结论 | 第107-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