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东北老工业城市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第1-17页 |
一、东北老工业城市的经济发展现状 | 第10-13页 |
(一) 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 第10页 |
(二) 国有经济比重高,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偏低 | 第10-11页 |
(三) 产业结构层次低,产品竞争力差 | 第11-12页 |
(四) 工业竞争力优势逐渐减弱 | 第12-13页 |
(五) 外贸出口增速缓慢,吸引外资能力欠缺 | 第13页 |
二、东北老工业城市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3-17页 |
(一) 国有企业历史负担问题 | 第14页 |
(二) 经济结构战略调整问题 | 第14-15页 |
(三) 就业与再就业问题 | 第15页 |
(四) 设备更新改造与科技开发问题 | 第15-16页 |
(五)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 | 第16-17页 |
第二部分 制约东北老工业城市经济发展的税收因素分析 | 第17-25页 |
一、工业企业税收负担分析 | 第17-18页 |
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税收因素 | 第18-21页 |
(一) 生产型增值税制约了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 第18-19页 |
(二) 企业所得税的某些政策制约了企业发展 | 第19页 |
(三) 个人所得税法缺乏对个人投资和技术开发的鼓励措施 | 第19-20页 |
(四) 出口退税不彻底,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 第20页 |
(五) 资源税负过高,加重了资源型企业的负担 | 第20-21页 |
三、2004年税收政策调整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21-25页 |
(一) 2004年税收政策调整及实施情况 | 第21-22页 |
(二) 税收政策调整存在的问题 | 第22-25页 |
第三部分 老工业城市经济振兴的国际借鉴 | 第25-30页 |
一、各国经济振兴的成功经验 | 第25-27页 |
(一) 德国鲁尔工业区:依靠政府扶持,再现辉煌 | 第25-26页 |
(二) 美国:开拓出口市场,实现“锈带复兴” | 第26页 |
(三) 日本:适时进行产业转型,构筑经济强国 | 第26-27页 |
二、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城市的启示 | 第27-30页 |
(一) 设立专门机构,制定总体规划 | 第27-28页 |
(二) 采取向老工业城市倾斜的财税政策 | 第28页 |
(三) 加大老工业城市改造中资金和技术的投入 | 第28页 |
(四) 健全立法,将区域整治纳入法治轨道 | 第28-30页 |
第四部分 促进东北老工业城市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 | 第30-39页 |
一、进一步调整税收政策的基本思路 | 第30-35页 |
(一) 豁免企业历史欠税 | 第30页 |
(二) 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促进企业设备更新改造 | 第30-31页 |
(三) 调整企业所得税政策,增强企业经济实力 | 第31-34页 |
(四) 完善个人所得税法,鼓励个人投资和技术开发 | 第34页 |
(五) 完善出口退税机制,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 第34-35页 |
(六) 适当降低资源税税额,减轻资源型企业税收负担 | 第35页 |
二、其他相关配套措施 | 第35-39页 |
(一)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 | 第35-36页 |
(二)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条件 | 第36页 |
(三) 开发人力资本,积极实施再就业工程 | 第36-37页 |
(四) 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后记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