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缩略语说明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9页 |
·生物催化和不对称合成 | 第16-17页 |
·生物还原反应和不对称还原 | 第17-22页 |
·新型生物还原剂的开发 | 第22-26页 |
·核糖体rDNA ITS序列在真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 第26-28页 |
·研究目的和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第二章 还原左旋一叶蔌碱的微生物筛选 | 第29-35页 |
·实验材料 | 第29-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实验结果 | 第32-34页 |
·菌株筛选实验 | 第32页 |
·转化产物的结构鉴定 | 第32-34页 |
·讨论 | 第34-35页 |
第三章 A.versicolor D-1的鉴定 | 第35-51页 |
·实验材料 | 第35-37页 |
·实验方法 | 第37-42页 |
·实验结果 | 第42-49页 |
·菌落形态 | 第42页 |
·菌丝体个体形态 | 第42-43页 |
·分生孢子的表面文饰 | 第43-44页 |
·PCR扩增产物 | 第44页 |
·ITS-5.8S片断的测序结果 | 第44-45页 |
·ITS-5.8S序列比对 | 第45-49页 |
·ITS-5.8S序列的进化分析 | 第49页 |
·讨论 | 第49-51页 |
第四章 A.versicolor D-1静息细胞转化左旋一叶蔌碱条件的优化 | 第51-59页 |
·实验材料 | 第51页 |
·实验方法 | 第51-54页 |
·实验结果 | 第54-57页 |
·生长细胞和静息细胞催化还原左旋一叶蔌碱的比较 | 第54页 |
·初始pH值对静息细胞转化的影响 | 第54-55页 |
·温度对静息细胞转化的影响 | 第55页 |
·左旋一叶蔌碱浓度对静息细胞转化的影响 | 第55-56页 |
·静息细胞预培养的时间对其转化的影响 | 第56页 |
·静息细胞转化左旋一叶蔌碱的动态曲线 | 第56-57页 |
·讨论 | 第57-59页 |
第五章 A.versicolor D-1的一叶蔌碱还原酶性质的研究 | 第59-68页 |
·实验材料 | 第59页 |
·实验方法 | 第59-61页 |
·实验结果 | 第61-67页 |
·左旋一叶蔌碱还原酶的亚细胞定位 | 第61-62页 |
·左旋一叶蔌碱还原酶的诱导合成 | 第62-63页 |
·左旋一叶蔌碱还原酶的辅因子 | 第63-64页 |
·酶法制备的转化产物的鉴定 | 第64-65页 |
·左旋一叶蔌碱还原酶的最适反应温度 | 第65页 |
·左旋一叶蔌碱还原酶的最适反应pH值 | 第65-66页 |
·左旋一叶蔌碱还原酶的温度稳定性 | 第66-67页 |
·讨论 | 第67-68页 |
第六章 A.versicolor D-1催化3-羟基-1(10),3,11(13)-愈创木三烯-12,6-内酯-2-酮的不对称还原反应 | 第68-82页 |
·实验材料 | 第68页 |
·实验方法 | 第68-72页 |
·实验结果 | 第72-80页 |
·HGT的结构确证 | 第72-73页 |
·A.versicolor D-1对不同化合物转化能力的考察 | 第73页 |
·HGD1的结构鉴定 | 第73-75页 |
·生长细胞和静息细胞转化HGT的比较 | 第75-76页 |
·HGD2的结构鉴定 | 第76-79页 |
·生长细胞转化HGT的动态曲线 | 第79-80页 |
·讨论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附图 | 第90-10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