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颗粒治疗慢性盆腔炎免疫学及上皮细胞生物学的研究
| 引言 | 第1-14页 |
| 临床研究 | 第14-22页 |
| 一、临床资料 | 第14-17页 |
| (一) 病例来源 | 第14页 |
| (二) 诊断标准 | 第14-16页 |
| (三) 病例选择 | 第16页 |
| (四) 一般资料 | 第16-17页 |
| 二、方法 | 第17-18页 |
| (一) 治疗方法 | 第17页 |
| (二) 观察指标 | 第17-18页 |
| (三)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8页 |
| (四) 统计方法 | 第18页 |
| 三、结果 | 第18-22页 |
| (一)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 第18页 |
| (二)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18-19页 |
| (三) 两组各主要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 第19页 |
| (四)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比较 | 第19-20页 |
| (五)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比较 | 第20页 |
| (六)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2比较 | 第20页 |
| (七) 治疗组疗效与相关资料分析 | 第20-22页 |
| 实验研究 | 第22-25页 |
| 一、实验目的 | 第22页 |
| 二、实验材料 | 第22页 |
| (一) 动物 | 第22页 |
| (二) 药品与试剂 | 第22页 |
| (三) 器材 | 第22页 |
| 三、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 (一) 实验分组 | 第22页 |
| (二) 动物模型制备 | 第22-23页 |
| (三) 实验步骤 | 第23页 |
| 四、实验结果 | 第23-25页 |
| (一) 各组动物子宫局部组织学变化 | 第23页 |
| (二) 各组动物子宫内膜的超微结构变化 | 第23-24页 |
| (三) 电镜观察酸性磷酸酶(ACP)的变化 | 第24-25页 |
| 讨论 | 第25-34页 |
| 一、病因病机探讨 | 第25-26页 |
| (一) 祖国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5页 |
| (二) 瘀血兼肾虚型慢性盆腔炎中医学病机的提出 | 第25-26页 |
| 二、治法探讨 | 第26-28页 |
| (一) 活血化瘀 | 第26-27页 |
| (二) 理气止痛 | 第27页 |
| (三) 补肾培元 | 第27-28页 |
| 三、方药分析 | 第28-30页 |
| (一) 组方及配伍意义 | 第28-29页 |
| (二) 药理作用 | 第29-30页 |
| 四、研究结果分析 | 第30-34页 |
| (一) 临床疗效分析 | 第30页 |
| (二) 免疫学分析 | 第30-32页 |
| (三) 子宫局部组织学变化 | 第32页 |
| (四) 超微结构的改变 | 第32-34页 |
| 结语 | 第34-35页 |
| 附图 | 第35-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综述 | 第43-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