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合金学与各种性质合金论文--其他特种性质合金论文

La-Mg-Ni-Co系贮氢电极合金的相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22页
 1.1 Ni/MH 电池的发展概况第14-15页
 1.2 Ni/MH 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5-17页
 1.3 贮氢电极合金的研究现状第17-22页
  1.3.1 AB_5型稀土系贮氢合金第18页
  1.3.2 AB_2型Laves相贮氢合金第18-19页
  1.3.3 Mg基贮氢合金第19-20页
  1.3.4 V基固溶体型贮氢合金第20页
  1.3.5 非 AB_5型稀土系贮氢合金第20-22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非 AB_5型稀土系贮氢合金的研究进展第22-43页
 2.1 La-Ni二元合金的相图、结构特性及其贮氢性能第22-25页
 2.2 稀土系 AB_2型贮氢合金研究第25-29页
  2.2.1 合金的结构特性第25-27页
  2.2. 2合金的气态贮氢性能第27-28页
  2.2.3 合金的电化学性能第28-29页
 2.3 稀土系 AB_3型贮氢合金研究第29-34页
  2.3.1 合金的结构特性第29-31页
  2.3.2 合金的气态贮氢性能第31-33页
  2.3.3 合金的电化学性能第33-34页
 2.4 R-Mg-Ni系AB_3型贮氢合金研究第34-41页
  2.4.1 合金的结构特性第34-35页
  2.4.2 合金的气态贮氢性能第35-38页
  2.4.3 合金的电化学性能第38-41页
 2.5 问题的提出与本文的研究内容第41-43页
第三章 实验方法第43-51页
 3.1 合金成分的设计及样品制备第43-44页
  3.1.1 合金成分设计第43-44页
  3.1.2 合金样品制备第44页
 3.2 合金的P-C-T曲线测试第44页
 3.3 合金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44-48页
  3.3.1 合金电极的制备第44-45页
  3.3.2 电化学测试装置第45-46页
  3.3.3 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第46-48页
 3.4 仪器分析第48-51页
  3.4.1 XRD分析及Rietveld法结构精修第48-50页
  3.4.2 SEM分析第50页
  3.4.3 合金粉末的平均粒径分析第50页
  3.4.4 XPS分析第50页
  3.4.5 AES分析第50-51页
第四章 化学计量比对La_(0.7)Mg_(0.3)(Ni_(0.85)Co_(0.15))_x(x=2.5~5.0)贮氢电极合金的相结构及气态和电化学贮氢性能的影响第51-72页
 4.1 合金的相结构第51-57页
 4.2 合金的显微组织第57-59页
 4.3 合金的气态P-C-T曲线第59-61页
 4.4 合金的电化学性能第61-63页
  4.4.1 活化性能和最大放电容量第61-62页
  4.4.2 循环稳定性第62-63页
 4.5 合金电极的动力学性能第63-70页
  4.5.1 高倍率放电性能第63-64页
  4.5.2 电化学反应阻抗与交换电流密度第64-67页
  4.5.3 极限电流密度与氢的扩散系数第67-70页
 4.6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五章 La_(0.7)Mg_(0.3)(Ni_(0.85)Co_(0.15))_(3.5)合金充放电过程中的准原位 XRD分析第72-86页
 5.1 充电过程中的相结构和晶胞体积变化第72-78页
 5.2 放电过程中的相结构和晶胞体积变化第78-84页
 5.3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六章 Mn替代Ni对La_(0.7)Mg_(0.3)Ni_(2.975-x)Co_(0.525)Mn_x(x=0~0.5)贮氢电极合金的相结构及气态和电化学贮氢性能的影响第86-102页
 6.1 合金的相结构第86-90页
 6.2 合金的气态P-C-T曲线第90-91页
 6.3 合金的电化学性能第91-94页
  6.3.1 活化性能和最大放电容量第91-92页
  6.3.2 循环稳定性第92-94页
 6.4 合金电极动力学性能第94-100页
  6.4.1 高倍率放电性能第94-95页
  6.4.2 电化学反应阻抗与交换电流密度第95-97页
  6.4.3 极限电流密度与氢的扩散系数第97-100页
 6.5 本章小结第100-102页
第七章 Co含量对La_(0.7)Mg_(0.3)Ni_(3.4-x)Co_xMn_(0.1)(x=0~0.16)贮氢电极合金的相结构及气态和电化学贮氢性能的影响第102-119页
 7.1 合金的相结构第102-106页
 7.2 合金的气态P-C-T曲线第106-108页
 7.3 合金的电化学性能第108-111页
  7.3.1 活化性能和最大放电容量第108-109页
  7.3.2 放电电位第109-110页
  7.3.3 循环稳定性第110-111页
 7.4 合金电极的动力学性能第111-117页
  7.4.1 高倍率放电性能第111-112页
  7.4.2 电化学反应阻抗与交换电流密度第112-115页
  7.4.3 极限电流密度与氢的扩散系数第115-117页
 7.5 本章小结第117-119页
第八章 La_(0.7)Mg_0.3)Ni_(3.4-x)Co_xMn_(0.1)(x=0,0.75,1.3)贮氢电极合金的循环容量衰退机制第119-142页
 8.1 合金的循环容量衰退规律第119-120页
 8.2 循环过程中合金的晶体结构分析第120-122页
 8.3 合金表面腐蚀产物的特征第122-132页
  8.3.1 XPS分析第124-127页
  8.3.2 AES分析第127-132页
 8.4 合金的吸氢粉化特征及SEM形貌分析第132-136页
  8.4.1 粒径分析第133-134页
  8.4.2 SEM形貌第134-136页
 8.5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第136-139页
 8.6 合金循环容量衰退机制的综合分析第139-140页
 8.7 本章小结第140-142页
第九章 Al替代Ni对La_(0.7)Mg_(0.3)Ni_(2.65-x)Co_(0.75)Mn_(0.1)Al_x(x=0~0.5)合金的相结构及气态和电化学贮氢性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第142-170页
 9.1 合金及其氢化物的相结构第142-148页
  9.1.1 合金的相结构第142-146页
  9.1.2 合金氢化物的相结构第146-148页
 9.2 合金的气态贮氢性能第148-149页
 9.3 合金的电化学性能第149-158页
  9.3.1 活化性能和最大放电容量第149-151页
  9.3.2 合金电极的动力学性能第151-157页
  9.3.3 充放电循环稳定性第157-158页
 9.4 循环稳定性改善的机制第158-168页
  9.4.1 循环过程中合金晶体结构分析第158-160页
  9.4.2 合金粒径分析第160页
  9.4.3 合金表面腐蚀产物的特征第160-167页
  9.4.4 循环容量衰退及稳定性改善的综合分析第167-168页
 9.5 本章小结第168-170页
第十章 总结与展望第170-178页
 10.1 La_(0.7)Mg_(0.3)(Ni_(0.85)Co_(0.15))_x(x=2.5~5.0)合金第170-171页
 10.2 La_(0.7)Mg_(0.3)(Ni_(0.85)Co_(0.15))_(3.5)合金充放电过程中的XRD分析第171-172页
 10.3 La_(0.7)Mg_(0.3)Ni_(2.975-x)Co_(0.525)Mn_x(x=0~0.5)合金第172-173页
 10.4 La_(0.7)Mg_(0.3)Ni_(3.4-x)Co_xMn_(0.1)(x=0~1.6)合金第173-174页
 10.5 La_(0.7)Mg_(0.3)Ni_(3.4-x)Co_xMn_(0.1)(x=0,0.75,1.3)合金的循环容量衰退机制第174-175页
 10.6 La_(0.7)Mg_(0.3)Ni_(2.65-x)Co_(0.75)Mn_(0.1)Al_x(x=0~0.5)合金第175-177页
 10.7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建议和展望第177-178页
参考文献第178-19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和授权的专利第190-195页
致谢第195页

论文共1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叶绿体ATP合酶的活性调节与亚基的定点突变
下一篇: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角度论英语诗歌中的语篇隐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