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热的β-半乳糖苷酶产生菌株EW-220的分离、鉴定及发酵产物性质的初步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3-31页 |
| ·实验材料 | 第13-21页 |
| ·实验方法 | 第21-31页 |
| ·产乳糖酶菌株的筛选 | 第21-25页 |
| ·富集培养 | 第21-22页 |
| ·平板分离 | 第22页 |
| ·细胞破壁方法比较 | 第22-23页 |
| ·乳糖酶活力测定 | 第23-24页 |
| ·费林法测乳糖含量 | 第24-25页 |
| ·细胞浊度测定 | 第25页 |
| ·菌种鉴定 | 第25-28页 |
| ·产酶发酵工艺的优化 | 第28-30页 |
| ·碳源的优化 | 第28-29页 |
| ·不同氮源对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 第29页 |
| ·碳氮比实验 | 第29页 |
| ·初始pH值对产酶的影响 | 第29页 |
| ·培养温度对产酶的影响 | 第29页 |
| ·培养时间 | 第29-30页 |
| ·发酵过程中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0页 |
| ·装液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30页 |
| ·种龄对产酶的影响 | 第30页 |
| ·接种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30页 |
| ·酶性质研究 | 第30-31页 |
| ·酶反应最适温度和温度稳定性的测定 | 第30-31页 |
| ·酶反应最适pH和pH稳定性的测定 | 第31页 |
| ·金属离子对酶活的影响 | 第31页 |
| ·牛乳中乳糖的水解试验 | 第31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1-49页 |
| ·嗜热乳糖酶产生菌株的筛选 | 第31-34页 |
| ·菌株的分离纯化 | 第31-32页 |
| ·嗜热乳糖酶产生菌株的初筛 | 第32页 |
| ·嗜热乳糖酶产生菌株的复筛 | 第32页 |
| ·细胞破壁方法比较 | 第32-33页 |
| ·讨论 | 第33-34页 |
| ·筛选子的选择 | 第33页 |
| ·破壁方法的选择 | 第33-34页 |
| ·其它 | 第34页 |
| ·菌株鉴定 | 第34-36页 |
| ·个体形态特征 | 第34页 |
| ·培养特征 | 第34-35页 |
| ·生理生化特征 | 第35-36页 |
| ·发酵条件研究 | 第36-43页 |
| ·碳源的优化 | 第36-38页 |
| ·不同氮源对菌体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 第38页 |
| ·碳氮比试验 | 第38-39页 |
| ·初始pH值对产酶的影响 | 第39页 |
| ·培养温度对产酶的影响 | 第39-40页 |
| ·培养时间与菌体生长 | 第40-41页 |
| ·装液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41页 |
| ·种龄对产酶的影响 | 第41-42页 |
| ·接种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42页 |
| ·讨论 | 第42-43页 |
| ·酶性质的研究 | 第43-49页 |
| ·酶反应最适温度和温度稳定性的测定 | 第43-44页 |
| ·酶反应最适pH和pH稳定性的测定 | 第44-45页 |
| ·金属离子对酶活的影响 | 第45-46页 |
| ·酶对乳糖的分解能力 | 第46页 |
| ·牛乳中乳糖的水解试验 | 第46-47页 |
| ·讨论 | 第47-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文献综述 | 第52-77页 |
| 1 β-半乳糖苷酶的研究进展 | 第52-67页 |
| 2 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67-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78-79页 |
| 声明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