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述 | 第1-18页 |
·自锚式悬索桥概述 | 第8页 |
·自锚式悬索桥的结构形式和受力特点 | 第8-11页 |
·自锚式悬索桥的结构形式 | 第8-9页 |
·自锚式悬索桥的受力特点 | 第9-10页 |
·自锚式悬索桥的优缺点 | 第10-11页 |
·自锚式悬索桥的发展 | 第11-16页 |
·自锚式悬索桥的发展历史 | 第11-12页 |
·国外自锚式悬索桥 | 第12-13页 |
·国内自锚式悬索桥 | 第13-16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6-18页 |
第2章 自锚式悬索桥成桥线形分析 | 第18-32页 |
·自锚式悬索桥成桥状态影响因素分析 | 第18页 |
·自锚式悬索桥主缆线形计算方法概述 | 第18-23页 |
·自锚式悬索桥成桥状态的计算 | 第23-31页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3-25页 |
·成桥线形计算分析 | 第25-28页 |
·主缆无应力索长的分析 | 第28-29页 |
·空缆状态及理想状态鞍座预偏量的计算 | 第29-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自锚式悬索桥施工和运营阶段静力计算分析 | 第32-64页 |
·自锚式悬索桥非线性因素分析 | 第32-33页 |
·自锚式悬索桥的施工过程计算分析 | 第33-38页 |
·自锚式悬索桥施工计算方法概述 | 第33-34页 |
·自锚式悬索桥的施工步骤 | 第34-35页 |
·自锚式悬索桥施工阶段计算分析 | 第35-38页 |
·自锚式悬索桥使用阶段计算分析 | 第38-50页 |
·活载影响线计算分析 | 第40-42页 |
·活载作用计算分析 | 第42-43页 |
·温度作用分析 | 第43页 |
·风荷载计算分析 | 第43-46页 |
·荷载组合作用计算分析 | 第46-50页 |
·自锚式悬索桥加劲梁纵向坡度变化时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50-57页 |
·计算比较桩基础对自锚式悬索桥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7-62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8-59页 |
·桩基对静力影响的计算比较 | 第59-62页 |
·小结 | 第62-64页 |
第4章 自锚式悬索桥动力计算分析 | 第64-100页 |
·自锚式悬索桥动力特性理论概述 | 第64-67页 |
·概述 | 第64-65页 |
·振型参与系数和振型贡献率 | 第65-67页 |
·自锚式悬索桥自振特性分析 | 第67-74页 |
·自锚式悬索桥地震反应谱分析 | 第74-76页 |
·概述 | 第74-76页 |
·输入地震加速度 | 第76页 |
·自锚式悬索桥塔梁纵向不同连接形式的结构性能比较 | 第76-83页 |
·结构自振特性比较 | 第76-78页 |
·塔梁不同连接形式的结构性能比较 | 第78-83页 |
·自锚式悬索桥地震时程分析 | 第83-96页 |
·概述 | 第83-84页 |
·输入地震波 | 第84页 |
·地震波纵向输入时程分析 | 第84-88页 |
·地震波横向输入时程分析 | 第88-90页 |
·地震波竖向输入时程分析 | 第90-92页 |
·地震波各向分量组合分析 | 第92-96页 |
·桩基础对自锚式悬索桥动力性能影响的计算比较 | 第96-99页 |
·自振特性的比较 | 第97-98页 |
·地震反应谱分析比较 | 第98-99页 |
·小结 | 第99-100页 |
第5章 自锚式悬索桥稳定性计算分析 | 第100-107页 |
·概述 | 第100页 |
·自锚式悬索桥的稳定性分析 | 第100-106页 |
·成桥状态的稳定分析 | 第101-103页 |
·恒载和横向风荷载作用的稳定分析 | 第103-104页 |
·恒载和最不利活载作用的稳定分析 | 第104-106页 |
·小结 | 第106-107页 |
结论 | 第107-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