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粘弹性表面活性剂自主分流酸研制及酸化模型研究

1 引言第1-20页
 1.1 酸化处理的发展史第9页
 1.2 国内外酸液体系发展现状第9-11页
 1.3 酸液置放及分流技术第11-15页
  1.3.1 分流酸化技术及其发展第11-14页
  1.3.2 碳酸盐储层分流酸化存在的问题第14页
  1.3.3 聚合物地下成胶酸自主分流技术第14-15页
 1.4 粘弹性表面活性剂自主分流酸的研究及应用现状第15-17页
  1.4.1 粘弹性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状况第15-16页
  1.4.2 粘弹性表面活性剂酸液体系的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第16-17页
 1.5 碳酸盐岩储层基质酸化模型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第17-18页
 1.6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三要创新点第18-20页
  1.6.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8页
  1.6.2 本文的发展与创新第18-20页
2.粘弹性表面活性剂自主分流酸的理论研究第20-36页
 2.1 表面活性剂溶液性质第20-27页
  2.1.1 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效应—分子自组织结构的形成第20-21页
  2.1.2 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性——Krafft温度和浊点(Cloud Point)第21-22页
  2.1.3 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中的自组织结构第22-23页
  2.1.4 分子结构的几何参数与表面活性剂自组织结构的关系第23-24页
  2.1.5 溶液条件对表面活性剂自组织结构的影响第24-26页
  2.1.6 各种表面活性剂聚集体的流变性质第26-27页
 2.2 表面活性剂基自主分流酸(VES-SDA)流体的选择第27-31页
  2.2.1 能形成网状胶的表面活性剂第28-29页
  2.2.2 蠕虫状胶束的生长理论第29-30页
  2.2.3 影响蠕虫状胶束的生长的因素第30-31页
  2.2.4 VES-SDA的稠化原理第31页
  2.2.5 VES-SDA破胶原理第31页
 2.3 阴离子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第31-34页
  2.3.1 阴离子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第31-32页
  2.3.2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实验第32-34页
 2.4 两性表面活性剂第34-36页
3 VES自主分流酸主剂的合成及合成条件优化第36-51页
 3.1 VES自主分流酸主剂的分子设计第36-38页
 3.2 合成实验第38-40页
  3.2.1 合成烷氧基二甲基铵乙酸钠第38-39页
  3.2.2 合成月旨肪酸酯基二甲基铵乙酸钠第39-40页
  3.2.4 合成烷基酰胺丙基二甲基铵乙酸钠第40页
 3.3 主要药品及实验设备第40-41页
 3.4 VES-SAD主剂的合成方法第41-43页
  3.4.1 反应方程式第41页
  3.4.2 合成步骤第41页
  3.4.3 油酸酰胺丙基二甲基铵乙酸钠的提纯第41-43页
 3.5 合成条件的优化第43-47页
  3.5.1 酰胺化反应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第43-45页
  3.5.2 季胺化反应条件的优化第45-47页
 3.6 化学定性检验第47-49页
  3.6.1 亚甲基蓝检验第47-48页
  3.6.2 溴酚蓝检验第48-49页
  3.6.3 定性检验方法结论第49页
 3.7 SCC-20的红外光谱表征第49-51页
4 VES自主分流酸的流变性能研究第51-69页
 4.1 酸液表观粘度与pH值的关系第52-53页
 4.2 鲜酸表观粘度测定第53-57页
  4.2.1 VES浓度和剪切速度的影响第53-54页
  4.2.2 剪切历史和温度的影响第54-56页
  4.2.3 酸液添加剂和污染物的影响第56-57页
 4.3 成胶酸液的表观粘度测定第57-68页
  4.3.1 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影响第57-58页
  4.3.2 温度的影响第58-60页
  4.3.3 热稳定性研究第60-61页
  4.3.3 酸液添加剂的影响第61-63页
  4.3.4 Fe~(3+)的影响第63页
  4.3.5 醇类对成胶酸液表观粘度的影响第63-66页
  4.3.6 盐类对SCC-20体系成胶酸液表观粘度的影响研究第66-68页
 4.4 VES自主分流酸现场应用时应注意的影响第68-69页
5 VES自主分流酸液性能评价实验第69-78页
 5.1 VES自主分流酸单岩心流动实验第69-71页
  5.1.1 实验方法第69页
  5.1.2 实验数据与讨论第69-71页
 5.2 VES自主分流酸分流酸化实验(多岩心流动实验)第71-73页
  5.2.1 实验方法第71页
  5.2.2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71-73页
 5.3 残酸破胶实验第73-75页
  5.3.1 残酸破胶实验第73-74页
  5.3.2 残渣测量实验第74-75页
  5.3.3 破胶液表面张力的测量实验第75页
 5.2 岩心伤害率测定第75-78页
  5.2.1 SCC-20体系岩心伤害率实验方法第76页
  5.2.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6-78页
6 VES自主分流酸酸化模型研究第78-102页
 6.1 酸蚀蚓孔形成机理第78-81页
  6.1.1 传质控制反应是蚓孔现象产生的原因第79页
  6.1.2形成蚓孔的临界孔隙尺寸第79-81页
  6.1.3 蚓孔生长的对称性第81页
 6.2 酸蚀蚓孔分布预测第81-88页
  6.2.1 蚓孔分布预测第82-83页
  6.2.2 模型求解第83-88页
 6.3 酸蚀蚓孔的扩展第88-92页
  6.3.2 酸蚀蚓孔增长模型第88-91页
  6.3.3 模型求解第91-92页
 6.4 含蚓孔基质中酸液的三维流动数学模型第92-96页
 6.5 含蚓孔基质中酸液的三维流动反应数学模型第96-100页
  6.5.1 模型的建立第96-99页
  6.5.2 酸岩反应速度的确定第99页
  6.5.3 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第99-100页
 6.6 储层酸化效果分析第100-102页
7 VES自主分流酸酸化模型求解第102-126页
 7.1 坐标系变换及模型解域的确定第102-104页
 7.2 差分方程的建立第104-110页
  7.2.1 酸液流动模型方程的离散第104-108页
  7.2.2 酸液流动反应方程的离散第108-110页
 7.3 模型的计算步骤第110-112页
 7.4 实例计算及分析第112-126页
  7.4.1 单层酸化计算第112-121页
  7.4.2 分流酸化计算结果第121-126页
8 结论与建议第126-128页
 8.1 结论第126-127页
 8.2 建议第127-128页
致谢第128-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石油管道公司运行控制变革与组织设计研究
下一篇:高职教育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若干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