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16页 | 
| ·课题来源、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 ·国内外现状、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 | 第9-10页 | 
| ·布鲁可纳热定型机工艺过程和设备 | 第10-13页 | 
| ·纤维的热定型理论 | 第10-11页 | 
| ·热定型过程 | 第11页 | 
| ·影响热定型效果的因素 | 第11-12页 | 
| ·热定型设备 | 第12-13页 | 
| ·课题简介及控制方案的确定 | 第13-16页 | 
| ·课题简介 | 第13页 | 
| ·控制方案的确定 | 第13-14页 | 
| ·本系统的创新点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基于单片机的数字闭环系统设计 | 第16-28页 | 
| ·下位机控制系统的组成 | 第16页 | 
| ·可调频率源的原理及硬件、软件设计 | 第16-22页 | 
| ·原理 | 第16-17页 | 
| ·硬件电路设计 | 第17-19页 | 
| ·软件设计 | 第19-22页 | 
| ·数字式PID控制器设计 | 第22-24页 | 
| ·硬件电路设计 | 第22-23页 | 
| ·PID算法及编程 | 第23-24页 | 
| ·电动机、变频器、光电编码器与控制精度分析 | 第24-28页 | 
| ·电动机选择 | 第24页 | 
| ·变频器选择 | 第24-25页 | 
| ·光电编码器选择 | 第25-26页 | 
| ·控制精度分析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同步控制系统设计 | 第28-38页 | 
| ·同步系统概述 | 第28-29页 | 
| ·系统各部分的传递函数 | 第29-31页 | 
| ·数字模拟混合式直线位移松紧架的设计 | 第31-34页 | 
| ·直线位移松紧架结构、原理 | 第31-32页 | 
| ·松紧架的功能 | 第32-33页 | 
| ·电路设计 | 第33-34页 | 
| ·带松紧架同步系统设计 | 第34-35页 | 
| ·按线速度跟随系统的设计方法 | 第34页 | 
| ·按松紧架位置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 第34-35页 | 
| ·超喂系统设计 | 第35-38页 | 
| ·软件实现超喂控制 | 第36页 | 
| ·硬件实现高精度数字式超喂控制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上位机监控系统设计 | 第38-49页 | 
| ·工控组态软件的选择及其使用特点 | 第38-41页 | 
| ·组态软件的基本功能 | 第38-39页 | 
| ·组态王6.5简介 | 第39-41页 | 
| ·用户系统的交互式界面制作 | 第41-43页 | 
| ·用户交互式界面制作 | 第41-42页 | 
| ·动画连接与动态数据库 | 第42页 | 
| ·变量设定 | 第42-43页 | 
| ·上下位机通讯的实现 | 第43-49页 | 
| ·RS232与RS485通讯接口 | 第43-44页 | 
| ·组态王与单片机通讯协议 | 第44-45页 | 
| ·组态王与变频器通讯协议 | 第45-47页 | 
| ·微机两级控制系统的实现 | 第47-49页 | 
| 第五章 卷绕机构的模糊控制系统设计 | 第49-70页 | 
| ·模糊控制技术的回顾和展望 | 第49-50页 | 
| ·模糊控制系统与模糊控制器 | 第50-53页 | 
| ·卷绕机构的卷径计算分析 | 第53-56页 | 
| ·卷绕机构的卷径D的计算 | 第53-55页 | 
| ·两种计算实时卷径方法的比较 | 第55-56页 | 
| ·基于模糊控制的卷绕机构线速度控制系统设计 | 第56-61页 | 
| ·输入输出变量 | 第56页 | 
| ·输入输出变量的设定和控制范围 | 第56-57页 | 
| ·论域和语言变量的选择 | 第57页 | 
| ·量化因子和比例因子的选择 | 第57页 | 
| ·各变量的隶属函数 | 第57-59页 | 
| ·模糊规则的建立 | 第59-60页 | 
| ·建立模糊控制表 | 第60-61页 | 
| ·基于模糊自整定PID控制的卷绕机构线速度控制系统的设计 | 第61-67页 | 
| ·参数自整定思想 | 第61-62页 | 
| ·模糊自整定PID线速度控制系统结构 | 第62-67页 | 
| ·线速度控制系统仿真 | 第67-70页 | 
| ·系统的简化传递函数 | 第67页 | 
| ·设计模糊控制器 | 第67-68页 | 
| ·用simulink进行仿真 | 第68-70页 | 
| 结论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