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5页 |
·汽车悬架概述 | 第14-16页 |
·汽车转向系统概述 | 第16-17页 |
·多目标控制理论 | 第17-21页 |
·鲁棒控制理论 | 第17-19页 |
·多目标控制理论 | 第19-21页 |
·对策论 | 第21页 |
·主动悬架和EPS控制 | 第21-23页 |
·主动悬架模型 | 第21-22页 |
·主动悬架的控制策略 | 第22-23页 |
·EPS的控制策略 | 第23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解决的问题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数学基础知识 | 第25-33页 |
·线性矩阵不等式(LMI) | 第25-27页 |
·系统性能分析 | 第27-28页 |
·系统增益指标 | 第27-28页 |
·H_∞性能 | 第28页 |
·H_2性能 | 第28页 |
·常用度量空间 | 第28-29页 |
·鲁棒分析 | 第29-33页 |
·线性分式变换 | 第29-30页 |
·不确定性描述 | 第30-33页 |
第三章 汽车主动悬架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集成控制模型 | 第33-44页 |
·四自由度汽车主动悬架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33-35页 |
·七自由度主动悬架系统与电动助力转向的集成控制模型 | 第35-41页 |
·七自由度主动悬架模型 | 第35-37页 |
·汽车角输入操纵运动模型 | 第37-39页 |
·EPS模型 | 第39-40页 |
·主动悬架系统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集成控制模型 | 第40-41页 |
·汽车被动悬架系统与助力转向系统的集成控制模型 | 第41-44页 |
第四章 H_2/H_∞混和优化控制 | 第44-56页 |
·H_∞优化控制理论 | 第44-46页 |
·基于LMI的H_∞控制模型 | 第44-46页 |
·基于LMI的H_∞控制算法 | 第46页 |
·H_2优化控制理论 | 第46-48页 |
·基于LMI的H_2控制模型 | 第47页 |
·基于LMI的H_2控制算法 | 第47-48页 |
·H_2/H_∞混和最优控制 | 第48-49页 |
·基于LMI的H_2/H_∞控制模型 | 第48-49页 |
·基于LMI的H_2/H_∞控制算法 | 第49页 |
·汽车主动悬架H_2/H_∞混和优化控制器设计 | 第49-51页 |
·广义受控对象描述 | 第49-50页 |
·控制通道选取 | 第50-51页 |
·两种多目标H_2/H_∞混合控制方案 | 第51页 |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1-56页 |
·仿真结果 | 第51-53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第五章 基于博弈论的H_2/H_∞混合控制器 | 第56-69页 |
·博弈论 | 第56-59页 |
·博弈论介绍 | 第56页 |
·数学符号 | 第56-57页 |
·二人非零和对策 | 第57页 |
·纳什均衡 | 第57-59页 |
·基于博弈论的H_2/H_∞混合控制器 | 第59-63页 |
·H_2/H_∞非零和博弈模型 | 第60页 |
·基于纳什谈判解原理的H_2/H_∞混合控制算法 | 第60-61页 |
·构造两人非零和对策赢得矩阵 | 第61-62页 |
·H_2/H_∞混合博弈问题描述 | 第62页 |
·纳什最大最小谈判解原理求解H_2/H_∞混合控制的算法 | 第62-63页 |
·汽车主动悬架H_2/H_∞混和最优控制器设计 | 第63-65页 |
·广义受控对象描述 | 第63-64页 |
·H_2/H_∞混合控制算法实现 | 第64-65页 |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65-69页 |
·仿真结果 | 第65-67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第六章 七自由度汽车主动悬架系统与电动助力转向的集成H_∞控制 | 第69-75页 |
·汽车主动悬架系统与电动助力转向的集成H_∞控制方案 | 第69-70页 |
·不确定性描述 | 第69页 |
·广义受控对象描述 | 第69-70页 |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70-75页 |
·仿真结果 | 第70-73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3-74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75-82页 |
结论 | 第75页 |
建议 | 第75-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