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11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研究内容 | 第9页 |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文献分析法 | 第9页 |
·实地调研法 | 第9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9-10页 |
·研究流程 | 第10-11页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探讨 | 第11-19页 |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1-16页 |
·品牌、形象、品牌形象、口号、标徽 | 第11-13页 |
·旅游品牌、旅游目的地品牌、区域旅游品牌 | 第13-15页 |
·旅游目的地品牌与旅游目的地形象 | 第15-16页 |
·相关理论 | 第16-19页 |
·旅游目的地品牌流行度曲线 | 第16-17页 |
·区域旅游竞合理论 | 第17-19页 |
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9-27页 |
·旅游目的地品牌的研究 | 第19-23页 |
·国外旅游目的地品牌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国内旅游目的地品牌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区域旅游品牌的研究 | 第23-25页 |
·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 | 第23-24页 |
·区域旅游品牌的理论研究 | 第24-25页 |
·区域旅游品牌的实践研究 | 第25页 |
·小结 | 第25-27页 |
4 区域旅游品牌建设的理论与方法 | 第27-37页 |
·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流程 | 第27-34页 |
·品牌定位 | 第28-29页 |
·品牌设计 | 第29-31页 |
·品牌内部建设 | 第31-32页 |
·品牌外部推广 | 第32页 |
·品牌管理 | 第32-34页 |
·区域旅游品牌建设的原则和保障措施 | 第34-37页 |
·区域旅游品牌建设的原则 | 第34-35页 |
·区域旅游品牌建设的保障措施 | 第35-37页 |
5 实例与应用:鄱阳湖生态旅游区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研究 | 第37-70页 |
·鄱阳湖生态旅游区概况 | 第37页 |
·鄱阳湖生态旅游区品牌建设的目的及意义 | 第37-38页 |
·形成统一鲜明的区域品牌形象 | 第37页 |
·提升和展示江西整体社会形象 | 第37-38页 |
·促进区域旅游共同发展 | 第38页 |
·带动区域社会整体发展和惠及民生 | 第38页 |
·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鄱阳湖生态旅游区旅游市场分析 | 第39-42页 |
·社会人口学特征 | 第39-40页 |
·被访游客地域分布特征 | 第40页 |
·重游率 | 第40页 |
·旅游动机 | 第40-41页 |
·出游结伴方式 | 第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鄱阳湖生态旅游区品牌定位 | 第42-55页 |
·形象评估 | 第42-54页 |
·确定品牌核心价值 | 第54-55页 |
·形象定位 | 第55页 |
·鄱阳湖生态旅游区品牌设计 | 第55-58页 |
·宣传口号设计 | 第55-57页 |
·视觉识别设计 | 第57-58页 |
·鄱阳湖生态旅游区品牌内部建设 | 第58-63页 |
·品牌旅游产品体系建设 | 第58-60页 |
·旅游硬环境建设 | 第60-61页 |
·旅游软环境建设 | 第61-63页 |
·品牌外部推广 | 第63-67页 |
·节事营销 | 第63-64页 |
·公关营销 | 第64-65页 |
·广告传播 | 第65-66页 |
·网络营销 | 第66-67页 |
·品牌管理 | 第67-70页 |
·区域品牌管理委员会 | 第67页 |
·品牌动态管理 | 第67-68页 |
·品牌危机管理 | 第68-69页 |
·品牌延伸 | 第69-70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研究结论 | 第70-71页 |
·研究不足 | 第71页 |
·后续研究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附录一 鄱阳湖生态旅游区区位分析图 | 第77-78页 |
附录二 鄱阳湖生态旅游区市场分析图 | 第78-79页 |
附录三 鄱阳湖生态旅游区资源现状图 | 第79-80页 |
附录四 鄱阳湖生态旅游区游客感知品牌形象调查问卷 | 第80-84页 |
附录五 鄱阳湖生态旅游区居民感知品牌形象调查问卷(庐山部分) | 第84-87页 |
附录六 鄱阳湖生态旅游区旅游品牌形象感知调查(针对潜在游客) | 第87-90页 |
个人简介 | 第90-92页 |
导师简介 | 第92-94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