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6-17页 |
·层状云及其宏观特点 | 第6-7页 |
·层状云特征及降水机制 | 第7-15页 |
·论文的选题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观测与资料分析及研究方法 | 第17-28页 |
·观测项目 | 第17-19页 |
·机载云粒子测量系统(PMS) | 第17-18页 |
·雷达观测 | 第18页 |
·探空观测 | 第18页 |
·双通道微波辐射计 | 第18-19页 |
·地面雨(雪融)滴谱及降水观测 | 第19页 |
·MICAPS系统 | 第19页 |
·资料处理分析 | 第19-21页 |
·探空资料分析 | 第19-20页 |
·微波辐射计资料分析 | 第20页 |
·雨滴谱和雪融滴谱 | 第20-21页 |
·PMS资料 | 第21页 |
·中尺度数值模式 | 第21-25页 |
·一维云数值模式 | 第25-28页 |
第三章 2002年河南省秋季层状云降水特征及分析 | 第28-77页 |
·天气形势分析 | 第28页 |
·云系降水物理特征 | 第28-39页 |
·水汽场特征 | 第28-32页 |
·云系组合与演变 | 第32-33页 |
·雷达降水回波结构 | 第33页 |
·地面降水分布 | 第33-34页 |
·云系微结构特征 | 第34-39页 |
·中尺度数值模拟 | 第39-42页 |
·形势场模拟 | 第39页 |
·降水量模拟 | 第39-40页 |
·云的水平结构以及不同水凝物比水量和比浓度的水平分布 | 第40-41页 |
·云的垂直结构及不同水凝物比水量与数浓度的垂直分布 | 第41-42页 |
·云系降水机制研究 | 第42-77页 |
·郑州站锋面过境时间 | 第42页 |
·锋面云系不同部位水凝物含水量与浓度 | 第42-43页 |
·锋面云系不同部位水凝物产生量及主要微物理过程 | 第43-77页 |
第四章 2002年河南省冬季层状云降雪特征及分析 | 第77-113页 |
·天气形势分析 | 第77页 |
·云系降水物理特征 | 第77-83页 |
·水汽场特征 | 第77-78页 |
·云系组合与演变 | 第78页 |
·地面降水分布 | 第78-79页 |
·雪融滴谱分析 | 第79-81页 |
·PMS资料分析 | 第81-83页 |
·中尺度数值模拟 | 第83-85页 |
·形势场模拟 | 第83页 |
·降水量模拟 | 第83页 |
·云场水平结构与不同水凝物的比水量与比浓度的水平分布 | 第83-84页 |
·云的垂直结构与不同水凝物比水量与比浓度的垂直分布 | 第84-85页 |
·云系降水机制研究 | 第85-113页 |
·郑州站锋面过境时间 | 第85页 |
·不同锋面云系部位水凝物含水量与浓度 | 第85-86页 |
·不同锋面云系部位水凝物产生量及主要微物理过程 | 第86-11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13-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个人简历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