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文献综述 | 第7-11页 |
一、 高校贫(特)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及其意义 | 第11-19页 |
(一) 高校贫(特)困大学生的客观存在 | 第11-15页 |
1 、 高校贫(特)困大学生的界定 | 第11-12页 |
2 、 高校贫(特)困大学生的由来 | 第12-15页 |
(二) 高校贫(特)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 第15-17页 |
1 、 高校贫(特)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第15-16页 |
2 、 高校贫(特)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 第16-17页 |
(三) 高校贫(特)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17-19页 |
1 、 引导贫(特)困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 | 第17-18页 |
2 、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 第18页 |
3 、 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 第18页 |
4 、 落实教育为人民服务方针的需要 | 第18-19页 |
二、 高校贫(特)困大学生思想行为现状分析 | 第19-25页 |
(一) 高校贫(特)困大学生思想行为主流积极健康 | 第19-21页 |
1 、 政治表现积极 | 第19-20页 |
2 、 品德行为良好 | 第20页 |
3 、 人际关系融洽 | 第20页 |
4 、 学习刻苦努力 | 第20页 |
5 、 生活乐观向上 | 第20-21页 |
(二) 高校贫(特)困大学生消极思想行为的主要表现 | 第21-22页 |
1 、 政治态度存在埋怨情绪 | 第21页 |
2 、 心理行为存在失范现象 | 第21页 |
3 、 人际交往存在闭锁趋向 | 第21-22页 |
4 、 学习动机存在功利表现 | 第22页 |
5 、 生活消费存在攀比行为 | 第22页 |
(三) 高校贫(特)困大学生消极思想行为原因分析 | 第22-25页 |
1 、 来自贫(特)困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 第22-23页 |
2 、 来自教育方面的原因 | 第23-24页 |
3 、 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 | 第24-25页 |
三、 切实加强高校贫(特)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第25-42页 |
(一) 高校贫(特)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 第26-28页 |
1 、 政策性原则 | 第26页 |
2 、 主体性原则 | 第26-27页 |
3 、 引导性原则 | 第27-28页 |
4 、 激励性原则 | 第28页 |
(二) 高校贫(特)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28-35页 |
1 、 基础性教育内容 | 第28-33页 |
2 、 针对性教育内容 | 第33-35页 |
(三) 高校贫(特)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 第35-40页 |
1 、 建立贫(特)困大学生档案 | 第35-36页 |
2 、 完善多元资助体系 | 第36页 |
3 、 开展勤工助学活动 | 第36-37页 |
4 、 开辟自救互助基地 | 第37-38页 |
5 、 加强心理咨询与辅导 | 第38页 |
6 、 发挥党团组织的帮教作用 | 第38-39页 |
7 、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 | 第39-40页 |
(四) 高校贫(特)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环境 | 第40-42页 |
1 、 营造“正视贫困、克服困难”的家庭氛围 | 第40页 |
2 、 形成“平等互助、穷且益坚”的校园风气 | 第40-41页 |
3 、 创建“帮贫助困、关爱弱者”的社会环境 | 第41-42页 |
注释 | 第42-4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