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财政、国家财政论文--中国财政论文--财政收入、支出论文--税收论文

支持我国工业产业升级的财税政策研究--从需求角度分析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3页
第一章 导论第13-27页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3-14页
  一、选题背景第13-14页
  二、研究意义第14页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4-25页
  一、关于工业产业升级的内涵第14-18页
  二、与工业产业升级相关的理论依据第18-20页
  三、关于工业产业升级的决定因素第20-21页
  四、关于工业产业升级的战略第21-24页
  五、关于工业产业升级与政府的政策支持第24-25页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第25页
 第四节 研究方法第25-26页
  一、比较分析法第25页
  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第25-26页
  三、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第26页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6-27页
第二章 需求决定工业产业升级的基本原理第27-39页
 第一节 需求曲线的弹性决定了工业的产业升级第27-31页
  一、工业产业的出现是社会生产专业化与分工的必然产物第27-28页
  二、需求曲线的弹性决定了工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和经济组织模式第28-29页
  三、经济组织模式的提升代表了工业产业的升级第29-31页
 第二节 相对稳定的需求量会逐步降低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第31-33页
  一、对相对稳定需求量的理解第31页
  二、在相对稳定的需求量下产业专业化效率持续提升第31-32页
  三、在相对稳定的需求量下产业生产成本不断降低第32-33页
 第三节 需求量的变化决定了工业产业升级的演变第33-35页
  一、需求量增加,产业发展可能进入新的周期或者转型第33页
  二、需求量减少,旧产业会被新产业兼并或取代第33-34页
  三、产业升级的演变速度不断加快第34-35页
 第四节 产业升级对需求的反向影响第35-39页
  一、升级产业商品的选择决定了需求曲线的弹性第35-36页
  二、升级产业对消费者的影响决定了需求量的变化第36-37页
  三、升级产业中生产者的策略影响了需求市场第37-39页
第三章 需求对工业产业升级影响的检验第39-57页
 第一节 需求曲线弹性对工业产业升级影响的检验第39-48页
  一、需求曲线计量模型的建立第39-40页
  二、指标和样本数据说明第40-42页
  三、需求曲线的实证分析第42-45页
  四、需求曲线弹性与与产业升级情况对应关系的分析第45-48页
 第二节 相对稳定的需求量对工业产业升级影响的检验第48-53页
  一、相对稳定的需求量与工业产业升级之间因果关系的检验第48-50页
  二、相对稳定的需求量与生产成本之间因果关系的检验第50-53页
 第三节 需求量的变化对工业产业升级影响的检验第53-57页
  一、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模型第53页
  二、指标和样本数据说明第53-54页
  三、检验结果及分析第54-57页
第四章 国外工业产业升级模式比较——需求决定工业产业升级的应用第57-74页
 第一节 美国的"保护竞争"模式向"保护竞争力"模式的转变第57-62页
  一、两种产业发展模式的现实背景第57-58页
  二、美国两种产业发展模式主要内容的比较第58-60页
  三、从需求的角度分析两种发展模式第60-62页
 第二节 日本"重化学工业密集化"模式与"知识密集化"模式第62-68页
  一、推行两种产业发展模式的现实背景第62-64页
  二、日本两种产业发展模式主要内容的比较第64-66页
  三、从需求曲线的角度分析两种发展模式第66-68页
 第三节 德国的"重化工主导"模式与"高新技术主导"模式第68-72页
  一、两种产业发展模式的现实背景第68-69页
  二、德国两种产业发展模式主要内容的对照第69-71页
  三、从需求曲线的角度分析两种发展模式第71-72页
 第四节 国外工业产业升级模式带给我国的启示第72-74页
  一、完全否定垄断,不利于国家产业竞争力的提高第72页
  二、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的第一推动力第72-73页
  三、政府与市场在产业升级中扮演不同角色第73-74页
第五章 对我国工业发展演变过程的分析第74-102页
 第一节 建国后我国工业发展的历程第74-76页
  一、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时期:1949—1957年第74页
  二、"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年第74-75页
  三、工业经济大起大落时期:1966—1978年第75-76页
  四、工业经济进入腾飞期:1978年—至今第76页
 第二节 对我国工业产业发展总体趋势的分析第76-83页
  一、从GDP与工业的关系分析产业发展趋势第76-78页
  二、从就业与工业的关系分析产业发展趋势第78-79页
  三、从生产率与工业的关系分析产业发展趋势第79-81页
  四、从环保与工业的关系分析产业发展趋势第81-83页
 第三节 影响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第83-88页
  一、生产要素对工业产业发展的影响第83-85页
  二、软、硬环境对工业产业发展的影响第85-88页
 第四节 我国工业产业发展模式的演变第88-102页
  一、"计划性重工业"模式:1949-1978年第88-92页
  二、"市场性均衡发展"模式:1979-1991年第92-96页
  三、"新兴产业带动下的重工业主导"模式:1992-至今第96-102页
第六章 从需求角度分析我国的工业产业发展现状第102-119页
 第一节 从需求角度分析我国重工业产业的发展现状第102-110页
  一、对我国冶金工业的现状分析第102-105页
  二、对我国化学工业的需求分析第105-108页
  三、对我国机械工业的需求分析第108-110页
 第二节 从需求角度分析我国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以石油工业为例第110-113页
  一、计量模型和数据解释第110-111页
  二、需求曲线的实证分析第111-112页
  三、对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现状的分析第112-113页
 第三节 从需求角度分析我国轻工业产业的发展现状第113-119页
  一、对我国纺织业的需求分析第113-115页
  二、对我国食品工业的需求分析第115-119页
第七章 支持我国工业产业升级的财税政策第119-136页
 第一节 我国工业产业升级财税政策应把握的基本原则第119-122页
  一、市场配置为主、政府调控为辅的原则第119-120页
  二、资源导引为主、需求导引为辅的原则第120页
  三、生产要素改善为主、软硬环境提升为辅的原则第120-121页
  四、行业内规范为主、行业外干预为辅的原则第121-122页
 第二节 我国工业产业升级财税政策的改革方向第122-126页
  一、转变财政补贴的功能,补贴重点从鼓励规模扩张转向鼓励技术创新第122-123页
  二、完善税收优惠方式,优惠结构从偏重直接优惠转向直接与间接优惠并重第123-124页
  三、健全产业融资体系,实现政府资本导向功能和社会资本杠杆作用的有机结合第124-125页
  四、提升政府弥补市场实效的功能,降低国民经济的运行成本第125-126页
 第三节 支持重工业产业升级的财税政策第126-129页
  一、把握重工业公共品与私人品特征兼备的性质,推行国有资产股权化经营方式第126-127页
  二、立足国内市场,以贸易政策作为保护重工业企业的主要方式第127页
  三、减少对企业正常市场行为的干预,增加重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的财税优惠第127-128页
  四、推动重工业企业外部成本内部化,降低社会环境负担第128-129页
 第四节 支持能源产业升级的财税政策第129-132页
  一、把握能源产业资源有限性的特征,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产业升级的目标第129-130页
  二、尽快征收能源税,将开发新能源付出的成本和环境成本在长期分摊第130页
  三、财政投入专项资金进行可替代能源研究,加大对技术应用的资金投入第130-131页
  四、建立符合长远发展要求的行业规范体系第131-132页
 第五节 支持轻工业产业升级的财税政策第132-136页
  一、把握轻工业的私人产品性质,以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为产业升级的目标第132-133页
  二、财税科研优惠与企业自行研发投入相结合,增加产业的科研投入比重第133-134页
  三、建立向新兴产业倾斜的财税融资体系,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率提升第134页
  四、完善中小工业企业财税优惠体系,提升产业的竞争活力第134-136页
结论第136-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4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43-144页
后记第144-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促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财政政策研究
下一篇:公共财政框架下的政府采购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