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20页 |
·概念 | 第9-11页 |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发展史 | 第11-14页 |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的分析方法 | 第14-19页 |
·室内实验 | 第15页 |
·原型测量 | 第15页 |
·理论方法 | 第15-19页 |
·子结构法 | 第15-17页 |
·直接法 | 第17-18页 |
·集中参数法 | 第18-19页 |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发展方向 | 第19-20页 |
2 地震荷载 | 第20-26页 |
·地震动幅值的选取 | 第21-22页 |
·主震周期 | 第22-23页 |
·震动持续时间 | 第23页 |
·推求设计的基岩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的步骤 | 第23-24页 |
·地震波输入 | 第24-26页 |
3 模型的建立 | 第26-35页 |
·线性假设 | 第26-27页 |
·上部结构模型 | 第27-29页 |
·层间模型 | 第27-28页 |
·杆系模型 | 第28-29页 |
·三维有限元模型 | 第29页 |
·地基模型 | 第29-31页 |
·文克尔模型 | 第29-30页 |
·双参数和三参数模型 | 第30-31页 |
·弹性半空间模型 | 第31页 |
·均匀各向同性弹性半空间模型 | 第31页 |
·不均匀各向同性弹性半空间模型 | 第31页 |
·层状横向各向同性弹性半空间模型 | 第31-32页 |
·边界条件 | 第32-35页 |
·粘滞边界 | 第33-34页 |
·一致传递边界(称能量传递边界) | 第34页 |
·透射边界 | 第34页 |
·有限元和边界元相结合 | 第34-35页 |
4 土-结动力相互作用的分析 | 第35-39页 |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基本运动方程 | 第35-36页 |
·时域分析方法 | 第36-39页 |
·线性加速度方法 | 第36-38页 |
·纽马克β法和威尔逊θ法 | 第38页 |
·阻尼的处理 | 第38-39页 |
5 被动控制 | 第39-47页 |
·基础隔震 | 第40页 |
·摩擦阻尼消能 | 第40页 |
·调频质量阻尼器 | 第40-41页 |
·粘弹性阻尼器 | 第41-47页 |
·摩擦消能支撑框架体系的刚度和阻尼 | 第42-43页 |
·粘弹性阻尼器计算模型 | 第43-47页 |
6 实际算例 | 第47-75页 |
·研究方法 | 第47-48页 |
·对上部结构的分析 | 第47-48页 |
·相互作用分析 | 第48页 |
·结构模型 | 第48-50页 |
·基础模型 | 第50-51页 |
·地基的模型 | 第51-53页 |
·地震波的选取 | 第53-54页 |
·对设置粘弹性阻尼器减震装置的时程分析 | 第54-55页 |
·结果数据分析 | 第55-75页 |
·上部结构-基础-地基(SSI)空间三维模型的计算研究 | 第56-70页 |
·单独的上部结构(Structure)空间三维模型的计算研究 | 第70-74页 |
·两种模型结果的分析对比 | 第74-7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5-78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