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5页 |
一、 问题的提出与概念界定 | 第5-7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5-6页 |
(二) 概念界定 | 第6-7页 |
二、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表现与趋势 | 第7-13页 |
(一) 城镇总体收入分配差距的阶段性变化 | 第7-9页 |
(二) 城镇居民收入地区间的差别 | 第9-11页 |
(三) 城镇居民行业间收入差距 | 第11页 |
(四) 所有制间的收入分配差距 | 第11页 |
(五) 城镇内部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 | 第11-12页 |
(六) 非法非正常收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 第12-13页 |
三、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 | 第13-16页 |
(一) 市场化改革方面的原因: | 第13-14页 |
1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不断升级给高收入群体带来了增收的机会,但减少了低收入群体的就业和收入机会。 | 第13-14页 |
2 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就业机会的不均等,引起了收入分配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分化。 | 第14页 |
(二) 宏观调控方面的原因 | 第14-16页 |
1 一些宏观经济政策有利于高收入群体增加收入,但对低收入群体增收帮助不大。 | 第14-15页 |
2 税收的二次分配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征收不利。#一 | 第15页 |
3 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能力较弱。 | 第15页 |
4 在市场化过程中,宏观管理体系薄弱 | 第15-16页 |
四、 收入分配差距的适度性 | 第16-22页 |
(一) 关于收入差距适度性的判断原则 | 第16页 |
(二) 城镇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16-19页 |
1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的影响 | 第16-18页 |
2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投资的影响 | 第18-19页 |
(三) 城镇居民对收入差距的主观承受力及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 第19-21页 |
1 主观承受力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 第19-20页 |
2 社会成员对收入差距主观承受力的调查分析 | 第20-21页 |
(四) 关于收入差距的适度标准 | 第21-22页 |
1 基尼系数 | 第21-22页 |
2 其它辅助性指标 | 第22页 |
五、 解决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途径 | 第22-25页 |
(一) 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充分就业 | 第23页 |
(二)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体制 | 第23页 |
(三) 合理利用西部开发的政策与加入WTO的机遇缩小地区间差距 | 第23-24页 |
(四)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第24页 |
(五) 通过教育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 | 第24页 |
(六) 调整税收结构,控制个人收入差距扩大 | 第24页 |
(七) 实施帮助低收入者提高就业和自我创收的能力的计划 | 第24页 |
(八) 加大对非法非正常收入的控制 | 第24-25页 |
结论 | 第25页 |
注释: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27页 |
附录: | 第27-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