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水土流失强度的研究
1 绪 论 | 第1-16页 |
·引言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国外土壤侵蚀动态监测与评价的现状 | 第9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水土流失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 第10-13页 |
·DEM的生成 | 第11-12页 |
·其他专题数据库和流失因子GRID的建立 | 第12-13页 |
·成果输出 | 第13-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6页 |
·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的区别和联系 | 第14页 |
·水土流失和GIS、RS | 第14-16页 |
2 ARCGIS的理论体系 | 第16-19页 |
·ArcGIS系统简介 | 第16-18页 |
·ArcGIS 8的结构体系 | 第16-17页 |
·Desktop桌面软件 | 第17-18页 |
·工具ArcTools简介 | 第18-19页 |
3 密云水库概况 | 第19-22页 |
·地理位置 | 第19页 |
·地貌 | 第19页 |
·水文 | 第19-20页 |
·植被 | 第20-21页 |
·立地条件 | 第21页 |
·水源保护林资源概况 | 第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4 接边处理 | 第22-26页 |
·数字接边 | 第22-23页 |
·接边操作 | 第22-23页 |
·基于线要素的图幅拼接 | 第23-25页 |
·图幅拼接的基本概念 | 第23页 |
·数据的提取 | 第23-24页 |
·单编辑层接边方式 | 第24-25页 |
·Geoprocessing模块 | 第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5 TIN和LATTICE的性质 | 第26-32页 |
·TIN地形表面的分析和显示 | 第26-27页 |
·TIN表面模型数据包简介 | 第26-27页 |
·TIN和LATTICE数据结构 | 第27-29页 |
·TIN的组成 | 第27-28页 |
·LATTICE数据结构 | 第28-29页 |
·内插 | 第29-31页 |
·TIN内插 | 第29-31页 |
·LATTICE内插 | 第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6 数字地形模型(DTM)与地形分析 | 第32-40页 |
·概述 | 第32页 |
·DTM和DEM | 第32页 |
·DEM的表示法 | 第32-33页 |
·数学方法 | 第33页 |
·图形方法 | 第33页 |
·格网DEM的应用 | 第33-37页 |
·地形曲面拟合 | 第33-34页 |
·立体透视图 | 第34页 |
·通视分析 | 第34-35页 |
·DEM计算地形属性 | 第35-37页 |
·三角网DEM分析应用 | 第37-39页 |
·三角网内插 | 第37-38页 |
·等高线追踪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7 空间分析和坡度的意义 | 第40-46页 |
·空间数据 | 第40-41页 |
·空间数据的表示 | 第41页 |
·空间分析 | 第41-42页 |
·坡度数字模型 | 第42-46页 |
·坡度、坡向的生成原理 | 第42页 |
·信息源 | 第42-44页 |
·建立坡度数字模型 | 第44-46页 |
8 植被覆盖度的研究 | 第46-55页 |
·植被覆盖度的定义 | 第46页 |
·植被覆盖度的应用 | 第46-47页 |
·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 | 第46-47页 |
·生态环境调查 | 第47页 |
·水土保持研究 | 第47页 |
·蒸散量研究 | 第47页 |
·其他应用 | 第47页 |
·密云水库的现状 | 第47-48页 |
·遥感数据预处理 | 第48-49页 |
·用遥感数据计算植被覆盖度 | 第48页 |
·植被指数和NDVI | 第48-49页 |
·图像纠正 | 第49页 |
·辐射纠正 | 第49页 |
·大气纠正 | 第49页 |
·几何纠正 | 第49页 |
·数据处理的技术路线 | 第49-53页 |
·切割影像 | 第50页 |
·删除云覆盖区域 | 第50页 |
·计算NDVI | 第50-51页 |
·制作NDVI概率分布 | 第51-52页 |
·计算NDVImax与NDVImin | 第52页 |
·制作NDVIveg与NDVIsoil参数图 | 第52页 |
·计算植被覆盖度 | 第52页 |
·合成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9 空间叠加分析 | 第55-60页 |
·传统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指标及其适用范围 | 第55-56页 |
·叠加分析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10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展望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附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