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小湾水电站ⅢA区边坡节理岩体连通特性及高边坡稳定性研究
| 1 绪论 | 第1-15页 |
|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7-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岩桥破坏研究 | 第9-10页 |
| ·节理与岩桥的组合形式及其抗剪力的计算 | 第10-11页 |
| ·连通率的研究 | 第11-13页 |
|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2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15-28页 |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5-17页 |
| ·大地构造环境 | 第15页 |
| ·区域构造变动及构造应力场转换 | 第15-17页 |
| ·地形地貌 | 第17-18页 |
| ·地层岩性 | 第18-19页 |
| ·地质构造 | 第19-23页 |
| ·断层 | 第20-23页 |
| ·构造裂隙 | 第23页 |
| ·ⅢA区边坡地质构造 | 第23页 |
| ·卸荷及风化特征 | 第23-25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5-26页 |
| ·概述 | 第25页 |
| ·地下水类型 | 第25-26页 |
| ·地下水动态 | 第26页 |
| ·含水层组及富水性 | 第26页 |
| ·水化学特征 | 第26页 |
| ·地震 | 第26-28页 |
| 3 ⅢA区边坡岩体力学环境条件研究 | 第28-40页 |
| ·岩体结构特征 | 第28-32页 |
| ·枢纽区岩体结构类型 | 第28页 |
| ·枢纽区结构面的主要类型 | 第28-29页 |
| ·岩体结构面分级 | 第29-31页 |
| ·ⅢA区边坡岩体结构特征 | 第31-32页 |
| ·边坡应力特征 | 第32-34页 |
| ·区域应力场背景 | 第32-33页 |
| ·枢纽区地应力场特征 | 第33-34页 |
| ·岩体物理力学特征 | 第34-40页 |
| ·岩石的物理力学特性 | 第34-37页 |
| ·结构面的力学特性 | 第37-38页 |
| ·岩体的物理力学特性 | 第38-40页 |
| 4 ⅢA区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 第40-46页 |
| ·已有变形破坏现象及分析 | 第40-43页 |
| ·卸荷 | 第40-42页 |
| ·倾倒变形 | 第42-43页 |
| ·开挖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 第43-46页 |
| 5 ⅢA区边坡岩体连通特性研究 | 第46-66页 |
| ·ⅢA区边坡节理现场调查及统计分析 | 第46-57页 |
| ·节理现场调查 | 第46-49页 |
| ·节理几何参数统计分析 | 第49-57页 |
| ·ⅢA区边坡连通率研究 | 第57-64页 |
| ·节理岩体的网络模拟 | 第57页 |
| ·在模拟网络上计算连通率 | 第57-64页 |
| ·小结 | 第64页 |
| ·节理岩体连通特性的影响因素 | 第64-65页 |
| ·节理岩体的综合抗剪强度 | 第65-66页 |
| 6 ⅢA区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66-73页 |
| ·计算模型及参数 | 第66-67页 |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7-73页 |
| ·开挖前边坡稳定性复核 | 第67-68页 |
| ·开挖边坡稳定性复核 | 第68-70页 |
| ·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 第70-73页 |
| 7 支护优化建议 | 第73-78页 |
| ·推力计算 | 第73-74页 |
| ·锚固力与锚固工程复核 | 第74-76页 |
| ·锚固力计算 | 第74页 |
| ·锚固工程复核 | 第74-76页 |
| ·支护优化建议 | 第76-78页 |
| 8 结论 | 第78-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