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膜接触器分离、回收烟道气中二氧化碳的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7-24页
   ·“温室效应”的起因和现状第7-9页
   ·CO_2的分离和回收第9-12页
     ·物理吸附法第9-10页
     ·物理吸收法第10-11页
     ·化学吸收法第11页
     ·膜分离法第11-12页
   ·CO_2产品的应用第12-13页
     ·物理应用第13页
     ·化学应用第13页
   ·膜法分离二氧化碳技术第13-23页
     ·膜渗透技术第13-15页
     ·促进传递膜第15-17页
     ·膜接触器第17-23页
       ·膜接触器的定义、分类和特点第17-18页
       ·膜接触器组件第18-19页
       ·膜接触器的临界突破压力第19-20页
       ·膜接触器分离CO_2的研究进展第20-23页
   ·课题的提出第23-24页
第二章 膜接触器分离二氧化碳实验装置第24-35页
   ·微孔膜接触器分离烟气中二氧化碳的原理第24-25页
   ·微孔膜接触器分离二氧化碳的工艺流程第25-28页
   ·微孔膜接触器组件第28-30页
     ·中空纤维膜材料第28-29页
     ·膜组件的结构第29-30页
   ·实验原料第30页
   ·实验参数的测量第30-35页
     ·进出口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第31页
     ·乙醇胺吸收液的测定方法第31-33页
     ·吸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量和计算第33-35页
第三章 膜接触器吸收二氧化碳的试验研究第35-50页
   ·影响二氧化碳吸收效果的主要因素第35-45页
     ·膜接触器组件连接方式对吸收效果的影响第35-38页
     ·吸收液流量对吸收效果的影响第38-39页
     ·吸收液浓度对吸收效果的影响第39-40页
     ·气体流量对吸收效果的影响第40-41页
     ·混合气体中CO_2含量对吸收效果的影响第41-42页
     ·吸收温度对吸收效果的影响第42-43页
     ·吸收液种类对吸收效果的影响第43-45页
   ·连续循环式的二氧化碳吸收实验第45-48页
     ·吸收液的解吸性能的研究第45-46页
     ·吸收液循环吸收实验的初步探讨第46-48页
   ·本章结论第48-50页
第四章 膜接触器分离二氧化碳的模型分析第50-58页
   ·前言第50页
   ·理论分析第50-53页
     ·管程传质第52页
     ·壳程传质第52页
     ·膜内传质第52-53页
   ·溶液吸收分离过程的分析和数学描述第53-54页
     ·疏水性中空纤维膜气体溶剂吸收历程第53-54页
     ·吸收过程总传质系数K_o计算模型第54页
   ·结果与讨论第54-55页
     ·吸收液浓度对总传质系数的影响第54-55页
     ·吸收液流速对总传质系数的影响第55页
     ·气体流速对总传质系数的影响第55页
   ·总传质系数计算验证第55页
   ·总传质系数计算模型对传质过程的分析第55-57页
     ·操作参数与总传质系数的关系第55-56页
     ·分传质系数与总传质系数的关系第56-57页
   ·结论第57-58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58-59页
符号说明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6页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66-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转基因科研投资的经济效益评估--以转基因水稻为例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BOT项目融资的特许经营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