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目录 | 第14-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8页 |
·前言 | 第18-19页 |
·原油中硫化氢分析方法 | 第19-23页 |
·仪器分析方法 | 第19-22页 |
·液体中测定硫化氢的传感器 | 第19-20页 |
·GC-MS分析 | 第20页 |
·离子色谱法 | 第20页 |
·分光光度法 | 第20-21页 |
·电化学分析法 | 第21-22页 |
·仪器分析适用性综述 | 第22页 |
·碘量分析法 | 第22-23页 |
·原油中硫化氢的脱除 | 第23-26页 |
·化学脱硫法 | 第23-26页 |
·金属离子或螯合物 | 第23页 |
·氧化法 | 第23-25页 |
·中和法 | 第25-26页 |
·生物脱硫法 | 第26页 |
·论文选题及意义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实验内容与测试方法 | 第28-39页 |
·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实验用化学试剂及规格 | 第28页 |
·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主要实验装置 | 第29-30页 |
·经验公式的获得 | 第30-31页 |
·重质稠油脱硫剂的研究 | 第31-39页 |
·脱硫效率测试步骤 | 第31页 |
·脱硫剂主要成分分析 | 第31-32页 |
·物理性质测定 | 第31页 |
·主要成分分析 | 第31-32页 |
·脱硫剂的评价 | 第32-39页 |
·脱硫剂理化的评价内容 | 第32-33页 |
·脱硫后对原油性能的分析 | 第33页 |
·试验方法 | 第33-39页 |
第三章 碘量法分析原汕中H_2S含量技术适应性分析及评价 | 第39-49页 |
·引言 | 第39-40页 |
·课题来源及立项背景 | 第39页 |
·研究内容 | 第39-40页 |
·对"碘量法"的评价、经验公式的建立 | 第40-47页 |
·碘量法分析原油中硫化氢含量的误差分析 | 第40-43页 |
·取样误差 | 第40页 |
·吹提误差 | 第40-41页 |
·水溶液中硫离子含量的测定注意事项 | 第41-43页 |
·经验公式的建立 | 第43-45页 |
·经验公式的有关说明 | 第45-46页 |
·实验结果及误差来源分析 | 第46-47页 |
·经验公式准确度验证 | 第47页 |
·经验公式相关总结 | 第47页 |
·结论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塔河重质稠油硫化氢脱除剂的研究 | 第49-75页 |
·引言 | 第49-50页 |
·课题来源及背景 | 第49页 |
·研究内容 | 第49-50页 |
·脱硫剂对下游的炼化的影响机理研究 | 第50-56页 |
·常用脱硫剂分析 | 第50-56页 |
·物理性质分析 | 第50页 |
·主要成分分析 | 第50-56页 |
·常用脱硫剂下游炼化的影响原因分析 | 第56-59页 |
·下游炼化工艺调研结果 | 第56-58页 |
·常用脱硫剂对下游炼化影响原因分析 | 第58-59页 |
·脱硫剂评价方法的建立 | 第59-62页 |
·脱硫剂理化性能评价 | 第60-61页 |
·脱硫效率评价 | 第61页 |
·液相中硫化氢含量的分析 | 第61页 |
·气相中硫化氢含量的分析 | 第61页 |
·加脱硫剂后原油的评价 | 第61-62页 |
·新型脱硫剂研发及评价 | 第62-74页 |
·互溶剂的筛选 | 第63-69页 |
·表面张力测定原理 | 第64-67页 |
·互溶剂的筛选实验结果 | 第67-69页 |
·稳定剂的筛选 | 第69-70页 |
·脱硫剂配方优选 | 第70-74页 |
·脱硫效率评价方法 | 第70页 |
·配方优选 | 第70-73页 |
·4号脱硫剂理化性能测试 | 第73-74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74-7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论文研究工作的总结 | 第75-76页 |
·存在问题及研究计划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