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6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文献回顾 | 第16-35页 |
1. 土壤微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6-28页 |
·土壤微生物学的发展史简介 | 第16页 |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 第16-20页 |
·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 | 第20-25页 |
·微生物在草地农业生态中的作用 | 第25-27页 |
·草地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概况 | 第27-28页 |
2 牧草病害及其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 | 第28-35页 |
·牧草病害及病原 | 第28-32页 |
·牧草病害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 | 第32-33页 |
·牧草病原微生物产生的毒素对家畜的影响 | 第33-35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第二章 土壤微生物种群动态与草地退化相关性的研究 | 第36-56页 |
1 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36页 |
·试验地 | 第36页 |
·土样采集 | 第36页 |
·土样理化性状测定 | 第36页 |
·土壤微生物分离方法 | 第36-37页 |
·土壤微生物优势真细菌鉴定 | 第37页 |
·数据处理 | 第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52页 |
3 讨论 | 第52-54页 |
·样地植被类型、退化程度与微生物的关系 | 第52-53页 |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关系 | 第53页 |
·不同植物群落中土壤微生物的季节动态变化 | 第53-54页 |
4 小结 | 第54-56页 |
·土壤理化性状及年际变化 | 第54页 |
·土壤微生物年际及季节变化 | 第54页 |
·不同土层深度微生物数量 | 第54-55页 |
·土壤微生物不同生理类群 | 第55页 |
·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细菌数量的季节动态 | 第55页 |
·土壤微生物优势种和主要种群动态变化 | 第55-56页 |
第三章 退化草地土壤优势细菌生理生化鉴定及165 rDNA序列分析 | 第56-7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6-61页 |
·试验材料 | 第56页 |
·载体、工具酶及生化试剂 | 第56页 |
·主要仪器 | 第56页 |
·试验方法 | 第56-6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1-73页 |
·菌体的染色与培养性状 | 第61-63页 |
·生理生化测定 | 第63-65页 |
·聚类分析结果 | 第65-66页 |
·细菌基因组DNA 提取 | 第66页 |
·PCR 扩增 | 第66-67页 |
·PCR 酶切鉴定 | 第67-70页 |
·16S rDNA 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70-73页 |
3 讨论 | 第73-74页 |
·种的确定 | 第73-74页 |
·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作用 | 第74页 |
4 小结 | 第74-75页 |
第四章 牧草侵染性病害及其对牧草生产力的影响 | 第75-9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5-76页 |
·牧草病害田间调查 | 第75页 |
·牧草病害的损失估算 | 第75-76页 |
·染病长芒草营养成分分析 | 第76页 |
2 结果分析 | 第76-87页 |
·牧草病害病原鉴定及其为害 | 第77-83页 |
·牧草病害的损失 | 第83-85页 |
·叶部病害对长芒草品质的影响 | 第85-87页 |
3 讨论 | 第87-88页 |
·严重度分级标准 | 第87页 |
·锈菌的为害性及乳浆大戟在锈病循环中的作用 | 第87-88页 |
·牧草的多样性与病害的关系 | 第88页 |
4 小结 | 第88-90页 |
·牧草病害种类 | 第88页 |
·病害对牧草生产力的影响 | 第88页 |
·叶部病害对长芒草品质的影响 | 第88-90页 |
第五章 牧草根部入侵真菌种类及生态分布 | 第90-10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0页 |
·采集时间和地点 | 第90页 |
·取样 | 第90页 |
·分离培养 | 第90页 |
·统计分析 | 第90页 |
·真菌鉴定 | 第90页 |
2 结果分析 | 第90-98页 |
·牧草根部入侵真菌的鉴定 | 第90-97页 |
·牧草根部入侵真菌的种群和真菌的寄生 | 第97页 |
·不同生境根部入侵真菌的数量动态 | 第97-98页 |
3 讨论 | 第98-99页 |
·潜伏侵染与入侵真菌的致病性 | 第98-99页 |
·根部入侵真菌的取样方法和培养基种类 | 第99页 |
4 小结 | 第99-100页 |
第六章 牧草根部入侵真菌平脐蠕孢菌及近似种的研究 | 第100-116页 |
1 材料方法 | 第100-101页 |
·种类及形态 | 第100页 |
·三种平脐蠕孢菌的生物学特性测定 | 第100页 |
·三种平脐蠕孢菌的培养特性及营养利用能力的测定 | 第100-10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1-113页 |
·平脐蠕孢菌的种类、形态及入侵能力 | 第101-104页 |
·三种平脐蠕孢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04-108页 |
·三种平脐蠕孢菌的培养特性及对营养的利用能力 | 第108-113页 |
3 讨论 | 第113-114页 |
·平脐蠕孢菌的致病性和潜伏侵染 | 第113页 |
·脐的特征 | 第113-114页 |
·菌丝生长与孢子萌发对温度的要求 | 第114页 |
·营养物质的利用 | 第114页 |
4 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116-119页 |
1 结论 | 第116-118页 |
·围栏封育可改善草地土壤理化性状 | 第116页 |
·土壤微生物的动态变化 | 第116-117页 |
·土壤微生物优势种群动态 | 第117页 |
·优势细菌系统发育分析和鉴定 | 第117页 |
·牧草病害种类及对牧草生产力的影响 | 第117页 |
·牧草根部入侵真菌的种类及真菌的寄主 | 第117-118页 |
·平脐蠕孢菌种类及生物学特性 | 第118页 |
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9页 |
附图版 | 第129-141页 |
致谢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