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戏剧原型阐释
内容提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0 绪论 | 第12-38页 |
·原型批评溯源 | 第12-2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原型概念 | 第14-17页 |
·原型批评的特征 | 第17-21页 |
·中国现代戏剧原型阐释依据 | 第21-29页 |
·戏剧文体的原型特征 | 第22页 |
·西方戏剧原型借鉴 | 第22-25页 |
·传统戏曲原型因素的影响 | 第25-27页 |
·文人的使命意识 | 第27-29页 |
·中国现代戏剧原型呈现的特殊性 | 第29-38页 |
·现代性 | 第30-32页 |
·国族意识 | 第32-33页 |
·力的崇拜 | 第33-35页 |
·阶段性特征 | 第35-38页 |
1 戏剧原型类型 | 第38-59页 |
·悲剧原型 | 第38-49页 |
·献祭仪式 | 第39-44页 |
·命运观念 | 第44-49页 |
·喜剧原型 | 第49-59页 |
·狂欢庆典 | 第50-53页 |
·团圆模式 | 第53-59页 |
2 原型主题 | 第59-92页 |
·出走与归来 | 第60-69页 |
·原型追溯 | 第60-62页 |
·出走--现代人基本的精神欲求 | 第62-66页 |
·“在路上”的人生 | 第66-67页 |
·回归的况味 | 第67-69页 |
·死亡与再生 | 第69-78页 |
·死亡与再生的原型内涵 | 第69-71页 |
·现代戏剧中的死亡与再生 | 第71-78页 |
·兄弟情谊 | 第78-85页 |
·兄弟情谊的两种表现形式 | 第78-81页 |
·现代戏剧中的表达方式 | 第81-85页 |
·驱逐罪人 | 第85-92页 |
·原型追溯 | 第85-86页 |
·现代戏剧中的具体表现 | 第86-92页 |
3 原型人物 | 第92-131页 |
·坍塌的偶像--父亲原型 | 第92-99页 |
·父亲的双重镜像 | 第92-94页 |
·审父的表现形式 | 第94-98页 |
·造反精神与罪意识:子审父的困境及解脱 | 第98-99页 |
·历史记忆的现实重构--英雄原型 | 第99-107页 |
·东西方英雄形象差异 | 第100-102页 |
·英雄渴望 | 第102-106页 |
·英雄末路 | 第106-107页 |
·塞壬的歌声--女性原型 | 第107-124页 |
·男性视角下的女性类型 | 第108-110页 |
·魔女:从时代先锋到落伍者 | 第110-117页 |
·地母型女性 | 第117-124页 |
·预言家和时代先驱--疯子原型 | 第124-131页 |
·疯子的文化内涵 | 第124-126页 |
·异端的权利 | 第126-128页 |
·社会灾难的体现 | 第128-131页 |
4 原型意象 | 第131-146页 |
·家的意象 | 第132-137页 |
·父权的牢狱 | 第133-134页 |
·销蚀生命的网 | 第134-136页 |
·从家庭之爱到祖国之爱 | 第136-137页 |
·太阳神话 | 第137-143页 |
·政治清明的象征 | 第138-140页 |
·进步力量的体现者 | 第140-143页 |
·夜之情结 | 第143-146页 |
·社会黑暗的象征 | 第143-144页 |
·情感抚慰功能 | 第144-146页 |
结语 | 第146-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