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Ⅰ 文献综述 | 第12-43页 |
| 1 酸沉降对土壤酸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12-22页 |
| ·土壤酸化的概念 | 第12-15页 |
| ·H~+的来源与去向 | 第15-16页 |
| ·酸沉降的化学组成对土壤酸化的影响 | 第16-20页 |
| ·酸沉降下重金属离子的活化 | 第20-22页 |
| 2 酸沉降下土壤酸化过程的化学控制机制 | 第22-33页 |
| ·铝的缓冲机制 | 第23-24页 |
| ·阳离子的缓冲机制 | 第24-29页 |
| ·SO_4~(2-)固定的作用 | 第29页 |
| ·有机质的缓冲作用 | 第29-30页 |
| ·碳酸盐的缓冲机制 | 第30-31页 |
| ·土壤酸化过程的化学控制机制与酸化模型 | 第31-33页 |
| 3 酸沉降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33-37页 |
| ·我国酸沉降的状况 | 第33-34页 |
| ·酸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34-36页 |
| ·酸沉降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36-37页 |
| ·酸沉降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 第37页 |
| 4 动力学研究的进展 | 第37-43页 |
| ·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 ·常用动力学方程 | 第38-41页 |
| ·速率限制步及影响因素 | 第41-42页 |
| ·动力学数据计算假热力学参数 | 第42-43页 |
| Ⅱ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43-44页 |
| Ⅲ 材料和方法 | 第44-49页 |
| 1 土柱的淋溶实验 | 第44-45页 |
| ·供试土壤 | 第44页 |
| ·土样制备 | 第44页 |
| ·模拟酸雨的配制 | 第44-45页 |
| ·模拟酸雨土柱淋溶 | 第45页 |
| 2 钾的平衡吸附实验 | 第45-46页 |
| 3 动力学实验 | 第46-48页 |
| ·动力学实验装置(如图1) | 第46页 |
| ·反应池结构 | 第46页 |
| ·K~+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46-47页 |
| ·Ca~(2+)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47页 |
| ·Ca~(2+)解吸动力学实验 | 第47页 |
| ·Cd~(2+)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47页 |
| ·Cd~(2+)解吸动力学实验 | 第47-48页 |
| 4 测定分析方法 | 第48-49页 |
| Ⅳ 结果与分析 | 第49-104页 |
| 第一章 模拟酸雨对不同土层酸度和K~+淋失规律的影响 | 第49-56页 |
| 1 引言 | 第49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9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5页 |
| ·模拟酸雨对不同土层酸度的影响 | 第49-51页 |
| ·不同土层淋出液电导的变化 | 第51-52页 |
| ·模拟酸雨对不同土层钾淋出量的影响 | 第52-55页 |
| 4 小结 | 第55-56页 |
| 第二章 模拟酸雨对阳离子在土壤内迁移动力学的影响 | 第56-62页 |
| 1 引言 | 第56页 |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6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1页 |
| ·致酸离子(H~+、Al~(3+))在土体内迁移动力学 | 第56-59页 |
| ·盐基离子(K~+、Ca~(2+))在土体内的迁移动力学 | 第59-60页 |
| ·讨论 | 第60-61页 |
| 4 结论 | 第61-62页 |
| 第三章 酸沉降下红壤对K~+吸附特征及反应动力学 | 第62-68页 |
| 1 引言 | 第62页 |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2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62-67页 |
| ·江西红壤钾的平衡等温吸附 | 第62-64页 |
| ·酸沉降下K~+的吸附动力学特征 | 第64-67页 |
| 4 结论 | 第67-68页 |
| 第四章 酸沉降下红壤表面H~+-Ca~(2+)反应动力学特征研究 | 第68-75页 |
| 1 引言 | 第68页 |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8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68-74页 |
| ·Ca~(2+)吸附动力学 | 第68-70页 |
| ·流出液酸度的变化 | 第70-74页 |
| 4 小结 | 第74-75页 |
| 第五章 酸沉降下红壤表面H~+-Ca~(2+)反应动力学的能量特征 | 第75-86页 |
| 1 引言 | 第75页 |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5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75-85页 |
| ·不同温度下Ca~(2+)吸附动力学曲线 | 第75-76页 |
| ·Ca~(2+)吸附的动力学模型 | 第76-78页 |
| ·Ca~(2+)吸附动力学能量特征 | 第78-80页 |
| ·钙离子吸附过程中氢离子的变化 | 第80-85页 |
| 4 结论 | 第85-86页 |
| 第六章 酸沉降下Ca~(2+)的解吸动力学特征 | 第86-90页 |
| 1 引言 | 第86页 |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86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86-89页 |
| ·Cd~(2+)对Ca~(2+)解吸动力学的影响 | 第86-88页 |
| ·Ca~(2+)的吸附-解吸机制的讨论 | 第88-89页 |
| 4 小结 | 第89-90页 |
| 第七章 酸沉降下Cd~(2+)的吸附动力学特征 | 第90-95页 |
| 1 引言 | 第90页 |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90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90-94页 |
| ·Cd~(2+)吸附动力学曲线及动力学方程的拟合 | 第90-92页 |
| ·Cd~(2+)吸附机制的讨论 | 第92-94页 |
| 4 结论 | 第94-95页 |
| 第八章 几种矿物和土壤Cd~(2+)解吸动力学实验研究 | 第95-104页 |
| 1 引言 | 第95页 |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95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95-103页 |
| ·Cd~(2+)平衡等温吸附 | 第95-97页 |
| ·Cd~(2+)解吸动力学 | 第97-101页 |
| ·讨论 | 第101-103页 |
| 4 结论 | 第103-104页 |
| Ⅴ 结语 | 第104-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17页 |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