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阴补阳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引言 | 第7-9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9-15页 |
1. 临床资料 | 第9-11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9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9页 |
1.3 纳入标准标准 | 第9-1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2.1 取穴 | 第11-12页 |
2.2 体位 | 第12页 |
2.3 操作方法 | 第12页 |
2.4 中药疗法 | 第12页 |
2.5 疗程 | 第12-13页 |
3. 观察内容 | 第13-14页 |
3.1 疗效观察 | 第13页 |
3.2 疗效标准 | 第13页 |
3.3 功能评定 | 第13-14页 |
4. 统计学处理 | 第14-1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5-18页 |
1. 两组治疗前后Brunnstrom分级比较 | 第15页 |
2. 两组治疗前后Ashworth痉挛分级比较 | 第15-16页 |
3. 两组治疗前后SIAS积分变化比较 | 第16-17页 |
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第17-18页 |
讨论 | 第18-28页 |
1.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发生的机理 | 第18-19页 |
2. 现代康复医学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治疗的指导 | 第19-20页 |
3. 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康复评定 | 第20-21页 |
4. 中医阴阳学说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认识 | 第21-22页 |
5. 历代医家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体会 | 第22-23页 |
6. 阴阳学说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治疗的指导 | 第23-26页 |
7. 泻阴补阳法缓解肢体痉挛状态的机理探讨 | 第26-28页 |
结论 | 第28-29页 |
致谢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3页 |
附录 | 第33页 |
附录一 随机分组表 | 第33-34页 |
附录二 有关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功能康复评定表 | 第34-41页 |
附录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