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0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1 引言 | 第11-15页 |
1.1 农用抗生素的基本情况 | 第11-13页 |
1.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页 |
1.1.2 梅岭霉素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 小菜蛾防治的严峻形式 | 第13-1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5-30页 |
2.1 试虫及材料 | 第15-17页 |
2.1.1 供试药剂 | 第15页 |
2.1.2 生化测定主要化学试剂 | 第15-16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16页 |
2.1.4 试虫及饲养 | 第16-17页 |
2.1.4.1 小菜蛾的采集与饲养 | 第16页 |
2.1.4.2 小菜蛾饲养材料的培植 | 第16-17页 |
2.1.4.3 小菜蛾的人工繁殖与饲养 | 第17页 |
2.1.4.4 小菜蛾虫种的保存 | 第17页 |
2.2 梅岭霉素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 第17-21页 |
2.2.1 毒力测定方法 | 第17-18页 |
2.2.1.1 浸渍法 | 第17-18页 |
2.2.1.2 玻片浸渍法 | 第18页 |
2.2.1.3 叶片浸渍法 | 第18页 |
2.2.2 作用方式测定方法 | 第18-20页 |
2.2.2.1 触杀作用测定 | 第18-19页 |
2.2.2.2 胃毒作用测定 | 第19页 |
2.2.2.3 熏蒸作用测定 | 第19页 |
2.2.2.4 内吸作用测定 | 第19-20页 |
2.2.2.5 内渗作用测定 | 第20页 |
2.2.3 杀卵作用测定 | 第20页 |
2.2.3.1 梅岭霉素对小菜蛾卵的生物活性 | 第20页 |
2.2.3.2 梅岭霉素对二斑叶螨杀卵作用测定 | 第20页 |
2.2.4 持效期测定 | 第20-21页 |
2.3 作用机理研究 | 第21-30页 |
2.3.1 增效剂的增效作用测定 | 第21页 |
2.3.2 生化测定方法 | 第21-30页 |
2.3.2.1 羧酸酯酶(CarE)比活力测定 | 第21-24页 |
2.3.2.2 乙酰胆碱酯酶(AChE)比活力测定 | 第24-27页 |
2.3.2.3 谷胱甘肽-S-芳基转移酶比活力测定 | 第27-29页 |
2.3.2.4 酶源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29-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55页 |
3.1 梅岭霉素的生物活性 | 第30-41页 |
3.1.1 梅岭霉素对小菜蛾不同龄期幼虫的毒力 | 第30-33页 |
3.1.2 梅岭霉素对其它9种昆虫及叶螨的毒力 | 第33-34页 |
3.1.3 梅岭霉素作用方式 | 第34-38页 |
3.1.3.1 触杀毒力 | 第34页 |
3.1.3.2 胃毒毒力 | 第34-36页 |
3.1.3.3 熏蒸作用 | 第36页 |
3.1.3.4 内吸作用 | 第36-37页 |
3.1.3.5 内渗作用 | 第37-38页 |
3.1.4 梅岭霉素杀卵作用 | 第38-40页 |
3.1.4.1 梅岭霉素对小菜蛾卵的生物活性 | 第38-39页 |
3.1.4.2 梅岭霉素对二斑叶螨杀卵作用 | 第39-40页 |
3.1.5 梅岭霉素持效期 | 第40-41页 |
3.2 梅岭霉素作用机理研究 | 第41-55页 |
3.2.1 生物化学测定 | 第41-52页 |
3.2.1.1 梅岭霉素对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 第41-46页 |
3.2.1.2 梅岭霉素处理后对羧酸酯酶Km和Vmax的影响 | 第46页 |
3.2.1.3 梅岭霉素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 第46-49页 |
3.2.1.4 梅岭霉素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 第49-52页 |
3.2.2 增效剂增效作用 | 第52-53页 |
3.2.3 低浓度硫丹对梅岭霉素和阿维菌素靶标位点的竞争作用 | 第53-55页 |
4 讨论 | 第55-60页 |
4.1 梅岭霉素的作用靶标 | 第55-56页 |
4.2 梅岭霉素同阿维菌素结构与特点比较 | 第56-57页 |
4.3 小菜蛾对梅岭霉素的抗药性风险预测 | 第57-58页 |
4.4 农用抗生素类药剂的前途 | 第58-60页 |
5 结论 | 第60-61页 |
6 参考文献 | 第61-73页 |
7 附录 | 第73-74页 |
8 致谢 | 第74页 |
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