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9页 |
| ·遗传标记概述 | 第12-14页 |
| ·遗传标记的种类 | 第12-14页 |
| 1 形态标记 | 第12页 |
| 2 细胞学标记 | 第12-13页 |
| 3 蛋白质标记 | 第13-14页 |
| 4 现代生物技术标记 | 第14页 |
| ·现代生物技术标记 | 第14-22页 |
| ·基于核酸杂交的DNA标记 | 第14-16页 |
| 1 DNA/DNA分子直接杂交技术 | 第14-15页 |
| 2 RFLP标记技术 | 第15-16页 |
| 3 VNTR标记技术 | 第16页 |
| ·基于PCR技术的DNA标记 | 第16-20页 |
| 1 随机引物的PCR标记 | 第16-18页 |
| ·RAPD标记 | 第17-18页 |
| ·DAF标记与AP-PCR标记 | 第18页 |
| ·ISSR标记 | 第18页 |
| 2 特异引物的PCR标记 | 第18-20页 |
| ·SSR标记 | 第19页 |
| ·SCAR标记 | 第19-20页 |
| ·STS标记 | 第20页 |
| ·基于限制性酶切和PCR的DNA标记 | 第20-21页 |
| 1 AFLP标记 | 第20页 |
| 2 CAPS标记 | 第20-21页 |
| ·基于序列分析的多态性标记 | 第21-22页 |
| 1 核糖体脱氧核糖核酸(rDNA)序列分析 | 第21页 |
| 2 单核苷酸多态性的DNA标记 | 第21-22页 |
| ·基于DNA变性、复性特征的研究 | 第22页 |
| ·遗传标记在菌物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 第22-33页 |
| ·形态标记 | 第22-24页 |
| 1 形态特征分析 | 第22-23页 |
| 2 亲和性分析 | 第23-24页 |
| 3 毒性与致病性分析 | 第24页 |
| 4 抗药性及营养缺陷型分析 | 第24页 |
| ·可溶性蛋白与同工酶标记 | 第24-25页 |
| 1 同工酶分析 | 第24-25页 |
| 2 可溶性蛋白分析 | 第25页 |
| ·现代生物学标记 | 第25-33页 |
| 1 基于DNA变性、复性特征的研究 | 第26-27页 |
| ·(G+C)mol%法 | 第26页 |
| ·真菌核型的脉冲电泳分析 | 第26-27页 |
| 2 基于核酸分子杂交的研究 | 第27-28页 |
| ·核酸分子直接杂交 | 第27页 |
| ·RFLP标记 | 第27-28页 |
| 3 基于PCR技术的研究 | 第28-31页 |
| ·RAPD标记 | 第28-31页 |
| ·SCAR标记 | 第31页 |
| 4 基于限制性酶切和PCR的研究 | 第31-32页 |
| ·PCR及探针检测 | 第31页 |
| ·AFLP标记 | 第31-32页 |
|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图谱分析 | 第32页 |
| 5 基于序列分析的研究 | 第32-33页 |
| ·核糖体脱氧核糖核酸(rDNA)序列分析 | 第32-33页 |
| ·条锈菌研究简史 | 第33-39页 |
| ·条锈菌寄生专化性的研究 | 第33-34页 |
| ·小麦条锈菌研究 | 第34-39页 |
| 1 种群分化与鉴定 | 第34-35页 |
| 2 群体遗传研究 | 第35-39页 |
| ·新小种产生的机制 | 第35-36页 |
| ·条锈菌小种组成及数量变化 | 第36页 |
| ·小麦条锈菌的遗传机制研究 | 第36-39页 |
| 第二章 小麦条锈菌基因组DNA的分离及其RAPD分析体系的建立 | 第39-45页 |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9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9-41页 |
| 1 供试菌种的繁殖与鉴定 | 第39-40页 |
| 2 小麦条锈菌gDNA的提取 | 第40页 |
| ·氯化苄法 | 第40页 |
| ·CTAB/SDS法 | 第40页 |
| 3 小麦条锈菌RAPD分析体系的优化 | 第40-4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 1 小麦条锈菌gDNA的提取 | 第41-42页 |
| 2 小麦条锈菌RAPD优化体系的建立 | 第42-44页 |
| ·讨论 | 第44-45页 |
| 1 小麦条锈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4页 |
| 2 小麦条锈菌优化体系的建立 | 第44-45页 |
| 第三章 中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遗传分化研究 | 第45-52页 |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45-46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6页 |
| 1 实验菌种的繁殖与常规鉴定 | 第46页 |
| 2 小麦条锈菌gDNA的提取 | 第46页 |
| 3 小麦条锈菌的RAPD分析 | 第4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0页 |
| 1 小麦条锈菌RAPD分析随机引物的筛选 | 第46页 |
| 2 生理小种间遗传分化的研究 | 第46-49页 |
| 3 生理小种内遗传分化的研究 | 第49-50页 |
| ·讨论 | 第50-52页 |
| 第四章 中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特异性DNA扩增片段的筛选及SCAR标记的建立 | 第52-65页 |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52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52-56页 |
| 1 实验菌种的繁殖与常规鉴定 | 第52-53页 |
| 2 小麦条锈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53页 |
| 3 小麦条锈菌的RAPD分析 | 第53页 |
| 4 特异片段的回收、克隆、测序 | 第53-55页 |
| ·小种特异性条带的回收、纯化 | 第53-54页 |
| ·连接反应 | 第54页 |
| ·Ecoli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54页 |
| ·Ecoli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 第54页 |
| ·质粒小量提取 | 第54-55页 |
|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55页 |
| ·DNA测序 | 第55页 |
| 5 SCAR标记的转化、鉴定 | 第55-5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6-63页 |
| 1 条中31号小种特异性RAPD条带的筛选与SCAR标记的建立 | 第56-59页 |
| ·条中31号小种特异性RAPD条带的筛选 | 第56页 |
| ·条中31号SCAR标记的转化及验证 | 第56-59页 |
| 2 条中29号生理小种特异性DNA扩增片段的筛选及SCAR标记的建立 | 第59-61页 |
| ·条中29号小种特异性RAPD条带的筛选 | 第59-60页 |
| ·条中29号SCAR标记的转化及验证 | 第60-61页 |
| 3 条中23号小种特异性条带的筛选 | 第61-63页 |
| 4 水源类型小种特异性条带的筛选 | 第63页 |
| ·讨论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作者简介 | 第79-80页 |
| 附件1 条中29号测序图谱 | 第80-81页 |
| 附件2 条中31号测序图谱-SP6端 | 第81-82页 |
| 附件3 条中31号测序图谱-T7端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