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识别与补救--兼论中国的立法与实践
第一部分: 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涵义 | 第1-24页 |
一、 国际商事仲裁的界定 | 第8-19页 |
(一) 仲裁的历史及其基本涵义 | 第8-12页 |
(二) “国际性”的界定 | 第12-18页 |
(三) “商事性”的界定 | 第18-19页 |
二、 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意义 | 第19-24页 |
第二部分: 对错误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识别标准 | 第24-39页 |
一、 识别的主体及应适用的法律 | 第25-28页 |
(一) 错误识别的主体 | 第25-26页 |
(二) 应适用的法律 | 第26-28页 |
1. 仲裁当事人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 | 第26-27页 |
2. 争议事项可仲裁性的法律适用 | 第27页 |
3. 仲裁程序法的适用 | 第27页 |
4. 仲裁实体法的适用 | 第27-28页 |
二、 错误的情形 | 第28-39页 |
(一) 违反公共政策 | 第28-30页 |
(二) 实质性错误 | 第30-32页 |
(三) 程序性错误 | 第32-38页 |
1. 仲裁庭没有管辖权或超越管辖权 | 第32-34页 |
2. 裁决争议事项不具有可仲裁性 | 第34-35页 |
3. 裁决未处理提交仲裁的所有争议事项 | 第35-36页 |
4. 仲裁庭组成不当 | 第36-37页 |
5. 仲裁程序违反强制性规则 | 第37页 |
6. 仲裁裁决不符合法定的形式和内容 | 第37-38页 |
(四) 兼具程序性错误和实体性错误 | 第38-39页 |
第三部分: 错误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补救 | 第39-48页 |
一、 补救的主体 | 第39-41页 |
(一) 非法院主体 | 第39-40页 |
(二) 法院主体 | 第40-41页 |
二、 错误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补救途径 | 第41-42页 |
三、 我国对错误涉外仲裁裁决的补救方式 | 第42-48页 |
(一) 撤销裁决 | 第42-46页 |
(二) 裁定不予执行 | 第46-48页 |
结束语 | 第48-49页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