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农药防治(化学防治)论文--植物化学保护理论论文

绿黄隆残留免疫分析化学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前言第8-13页
第一部分 绿黄隆残留免疫亲和色谱技术研究第13-25页
 引言第13-18页
  1 农药残留免疫亲和色谱基本原理第13-14页
  2 免疫亲和色谱的建立第14-17页
  3 IAC技术在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第17页
  4 IAC发展趋势第17-18页
 材料与方法第18-21页
  1 材料第18页
   ·主要试剂与溶液第18页
  2 试验方法第18-21页
   ·免疫吸附剂的制备第18-19页
     ·基质Sepharose 4B的活化及与抗体偶联过程第18-19页
   ·免疫吸附剂性能测定与IAC条件的选择第19-20页
     ·免疫吸附剂的吸附容量测定第19页
     ·吸附与平衡介质的选择第19页
     ·洗脱介质的选择第19页
     ·重复使用与贮存对吸附容量影响的考察第19-20页
     ·IAC浓缩效率测定第20页
   ·土壤中绿黄隆残留的分离提取与标准添加回收率试验第20页
     ·绿黄隆抑制标准曲线与工作曲线第20页
     ·样本添加回收率第20页
   ·HPLC操作条件与结果验证第20-21页
 结果与分析第21-24页
  1 抗体与固相基质的偶联率第21页
  2 吸附、洗涤平衡介质与吸附容量第21页
  3 最佳洗脱条件第21-22页
  4 重复使用与贮存对吸附容量的影响第22页
  5 IAC浓缩效率的测定第22-23页
  6 土壤样本标准添加回收率第23-24页
 讨论第24-25页
  1 IAC柱及其性能第24页
  2 样本前处理及回收率第24-25页
第二部分 绿黄隆残留ELISA法的建立及方法验证第25-34页
 引言第25-26页
  1 农药小分子免疫分析技术流程第25-26页
 材料与方法第26-29页
  1 材料第26-27页
   ·试剂和溶液第26-27页
   ·主要仪器第27页
  2 试验方法第27-29页
   ·土壤中绿黄隆残留固相抗体直接竞争ELISA法测定第27-28页
     ·抗体和酶标半抗原工作浓度的选择第27-28页
     ·绿黄隆抑制标准曲线的建立第28页
     ·农田土壤中绿黄隆的提取和检测第28页
     ·空白土壤中绿黄隆标准添加回收率测定第28页
   ·土壤中绿黄隆残留的生物测定第28-29页
     ·土培法测定步骤第28-29页
 结果与分析第29-33页
  1 土壤中绿黄隆残留ELISA测定的最佳条件第29页
  2 绿黄隆E-H直接竞争ELISA法标准曲线与工作曲线第29-30页
  3 E-H直接竞争ELISA法测定农田土壤中绿黄隆残留量的标准添加回收率试验第30-31页
  4 农田土壤中绿黄隆残留检测ELISA结果第31-32页
  5 农田土壤中绿黄隆残留生物测定结果第32-33页
 讨论第33-34页
  1 ELISA分析法的特异性第33页
  2 ELISA法与其它分析方法的比较第33-34页
第三部分 绿黄隆偏振荧光免疫分析第34-39页
 引言第34-35页
 材料与方法第35-37页
  1 材料第35页
   ·试剂与溶液第35页
   ·仪器设备第35页
  2 试验方法第35-37页
   ·荧光素标记半抗原的合成第35-36页
     ·异硫氰酸荧光素乙二胺复合物(EDF)的制备第35-36页
     ·半抗原活性酯的制备第36页
     ·半抗原与EDF的偶联第36页
   ·偏振荧光免疫分析步骤第36-37页
     ·偏振荧光免疫分析中示踪剂和抗体最适工作浓度的选择第36页
     ·绿黄隆抑制偏振荧光免疫分析曲线第36-37页
 结果与分析第37-38页
  1 示踪剂稀释曲线第37页
  2 不同浓度抗体条件下的荧光偏振强度第37页
  3 绿黄隆抑制偏振荧光免疫分析测定结果第37-38页
 讨论第38-39页
  1 PFIA的特点第38页
  2 影响PFIA灵敏度的因素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4页
致谢第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元代钱裕墓出土的“春水”玉等玉器的研究
下一篇:微机控制的无线粮仓监控系统